《题竹石画(其一)·清·郑燮》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郑燮

竹枝石块两相宜, 群卉群芳尽弃之。

春夏秋时全不变, 雪中风味更清奇。

宋元以来,中国画坛上形成了“文人画”一派。这种绘画的表现对象多为山水、花鸟、竹木、顽石,其艺术特点则是借物写心,以物传情,通过自然物象抒发性灵,寄托牢骚,同时标举“士气”,讲究笔墨,强调意境,追求神韵。板桥的绘画与此一脉相承。他笔下的竹兰菊石殆皆是心境的外化,意志的象征,笔墨挥洒间每每凝结着浓郁的主观情致。而这首《题竹石画》则与画面的形象相互映照、相互补充,把艺术家固有的品格与节操,表现得更为生动形象,情趣盎然。

翠竹和顽石在历代骚人墨客的笔下,一直是孤傲、清高、坚毅、超脱的象征。板桥笔下的“竹枝石块”亦复如此。你看:一丛无华的翠竹与一岩嶙峋的怪石相守相伴,其风格和气度是那般和谐,那般相宜。它们抛弃了姣妍群芳的簇拥,回避着喧嚣人声的称赞,安然置身于冷清寂寞的一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面对着日月星辰。几番春风的吹拂,几度夏日的炙烤,几场秋雨的洗淋,它们姿容不改,气节不变;即使那让万花凋零、万物瑟缩的严冬飞雪,亦无法抑制它们的凛然气度,而又能使其意韵风骨愈发显得清俊雄奇。这是一种何等超凡脱俗,狂放不羁的艺术形象啊!面对着它,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诗人那“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落拓扬州一敝裘”的宦海经历;那“进又无能退又难”、“归去秋风耐岁寒”的情感意愿;那“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的处世态度;那“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的牢骚不平;那“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的人生体验……一言以蔽之,你会看到一个活脱脱的板桥其人与其心。

与板桥的诸多诗作一样,这首诗写得通俗自然,明白如话,不求藻饰,不加雕琢,具有一种文学语言的原生美,读来别有一种清新之气。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