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爱情诗词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经·氓》爱情诗词原文与赏析

诗经·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此诗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但长期以来,封建礼学家们称其为女性的,都是套在妇女脖子上的枷锁。特别是结了婚的妇女,不但成了“主要的家庭奴仆”(恩格斯《私有制家庭和国家的起源》),而且时时有被休的危险。据《大戴礼记·本命》篇说:公婆与丈夫随时都可以用“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和“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去”(《礼记》)的借口,把媳妇置于被休弃的耻辱地位。而一旦女子被休,就可能遭到“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的不幸后果。《氓》诗形象地表现了这一古代的爱情悲剧。

全诗六章,皆以被弃女子的口吻写出。首章写恋爱之始的甜蜜回忆:小伙子借“贸丝”为由,忠厚诚恳地向她求婚。因他尚未找好媒人,她便婉言相劝,长途相伴,“送子涉淇”,情意缠绵,希望消除他的苦恼,且请他秋天再来完婚。第二章写她等待情人和结婚的情景。在这两章的描述中,表现出她纯朴善良的本性,和她不熟悉人生和社会的单纯幼稚的性格,这使她看不透氓的虚伪本性。在这两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待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无限向往的深情,和她对情人的一往情深、忠诚专一的高尚情操。在“泣涕涟涟”和“载笑载言”的描摹之中,她的天真烂漫、纯真无邪的少女形象,得到了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使读者既看到了她渴求幸福的爱情生活的焦灼情态,又领略了她对获得爱情的甜蜜感受。

然而,好景不长,美梦难留。在她结婚并经受了许多艰辛劳苦之后,恶运降到了她的头上。那位貌似敦厚的丈夫,终于把她休弃了。严酷的现实生活,婚姻的突变,使她最终变得聪明起来了。诗的三、四章,概括地陈述了她对自己的不幸婚姻的经验教训的看法。“于嗟鸠兮”四句,是她用惨痛的失败作为代价,而认识到的生活真理:女人切切不可沉溺在与男人的爱恋之中。因为男人可以在火热的爱恋中拔脚而去,丢弃他曾爱恋的女人,而女子却无法摆脱她所钟情的男人。这就是说,在爱情的长河中,女子的爱是可以长久持续下去的,而男子则可以轻易割爱。她的经验,在今天虽然不一定是真理,但在男女不平等的古代社会,却带有一定的真理性。起码可以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诚,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精神,这正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优秀品质。

第四章开头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与上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成鲜明对照,用以比喻她年老色衰,表示她被弃的原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说明她婚后生活的艰难。但是为了赢得幸福的爱情生活,她从不叫苦,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的一切,表现出她勤劳、忍耐的特性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可是事与愿违,最后她还是没有摆脱被遗弃的命运。如今,当她乘车返回娘家,再次路过淇水河时,自然想起了她伴他第一次过淇水河时的初恋情景,悲喜交集,思绪翩翩,有如奔腾浩荡的河水,她陷入悲痛之中。但她立刻意识到这不幸的原因,写下了“女也不爽”四句诗,再次明确指出氓的“罔极”、“二三其德”、反复无常,是她不幸的根源,她自己没有任何过错。她说得理直气壮,表现了对负情者的无比怨恨之情。

第五章“三岁为妇”四句,写她婚后的劳苦生活:天天早起晚睡,操持家里的一切劳务。然而当氓的一切愿望皆得到满足以后,他竟然对她暴虐异常,初恋时的敦厚,早已飞到九霄云外。这就暴露了他狡诈虚伪和忘恩负义、冷酷无情、损人利己的丑恶面目。然而她的不幸,不但得不到社会的同情,就连自己的兄弟们,也“咥其笑矣”,这使她陷入了极度的自我悲哀之中。这就控诉了腐朽的伦理道德和不平等的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揭示了其“吃人”的罪恶。

第六章集中地倾诉了她的哀怨之情。她想起氓求婚时“及尔偕老”、“信誓旦旦”的誓言,想起他们“言笑晏晏”的往事。然而当她看到眼前“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的氓的负情丑行,更加激起了她的无限悲哀,更加认清了氓的面目。所以她不但没有一蹶不振,相反却高喊出“亦已焉哉”的呼声,表示了对氓的决绝态度。

全诗塑造了弃妇的鲜明形象,她纯洁善良,勤劳刻苦,她向往并热烈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并且忠于爱情,感情专一,同时她勇于同险恶不幸的命运进行抗争,态度坚定,正义凛然,毫不屈服,显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优秀品质。但是她的不幸命运,也是中国古代妇女的共同命运。因此这一形象具有典型性,有其深刻的意义。

诗中的氓是个奸诈虚伪、贪财好色、忘恩负义、冷酷无情、反复无常、不忠于爱情的负心汉形象。他是古代阶级社会里,所有负心汉的共同形象,也有其典型意义。本诗对他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表示了人们对此类人物的痛恨态度。

此诗的艺术性也很高。别林斯基曾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此诗恰恰象一条感情的长河,弃妇对爱情的憧憬、追求和失败的经历,她的欢乐与痛苦,不时激起这长河中的波澜,使其起伏跌宕,自然沉浮。而且诗人边叙事,边议论,边抒情,使这洋溢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具有了强烈的真实性和震撼人心的审美感受。甚至象“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等诗句,不仅富有强烈的抒情意味,而且具有了较鲜明的审美理性。所以我们说,这首诗是真正的艺术作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