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光明《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毕光明

抒情诗选集。徐敬亚、孟浪、曹长青、吕贵品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出版。此书以《深圳青年报》、《诗歌报》“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为蓝本,汇集了朦胧诗后的现代主义诗歌群体所提供的创作成果编纂而成,收入数十流派、近百名作者的诗作共423首,并收有各诗群艺术自释、群体简介等背景资料。书前有徐敬亚所作的前言一《历史将收割一切》和孟浪写的前言二《鸟瞰的晕眩》。书后有附录一、二,分别为原载1986年9月30日和10月24日《深圳青年报》为“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所发的消息和编后。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收入14个具有较大影响和创作成绩的群体,有舒婷、顾城为代表的“朦胧诗派”,杨黎、周伦佑为代表的“非非主义”,于坚、韩东为代表的“他们文学社”,陈东东、孟浪为代表的“海上诗群”,胡玉、李亚伟为代表的“莽汉主义”,黑大春、雪迪为代表的“圆明园诗群”,宋渠、宋炜为代表的“整体主义”,廖亦武、欧阳江河为代表的“新传统主义”,京不特为代表的“撒娇派”,尚仲敏为代表的“大学生诗派”,严力、张枣为代表的“现身在海外的青年诗人”等等。第二编收54个在作品或自释方面有一定代表性的群体(个人),有四川胡冬的“九行诗”,江苏海波等人的“日常主义”,贵州唐亚平的“生活方式”,浙江唐剑的“咖啡夜”,陕西岛子的“太极诗”,四川朱建等人的“群岩突破主义”,北京西川的“西川体”,上海宋琳等人的“城市诗”,西藏黑非等人的“雪海诗派”等等。第三编收入1986——1988年间各地前卫诗人风格迥异的个人作品,有西北的封新成,华北的多多、杨炼、王家新、芒克,华东的余刚、吕德安、陆忆敏、孙甘露,东北的邵春光、郭力家,西南的柏桦、翟永明,中南的石涛、王小妮等人的近作。大观展现了统一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思想崩解以后民间诗人在向现代艺术原野竞力奔突的缭乱景象。跟朦胧诗的人文精神、批判意识和英雄主义倾向不同的是,这些被称为“后崛起”的诗人,在他们的诗歌里弥漫的是现代人自尊自重的平民意识。正如徐敬亚在序言中指出的:“贵族和英雄气息渐渐消褪,代替它的是冷态的生命体验。”也象孟浪在前言中激赏的:“它呈现了人类最真实的生命形态,同时也努力呈现人类最完美的生命本质。”它把生命体验到的人类的巨大的磨难的挫折、痛苦与美丽凝晶成光芒四射的“语言”、自满自足的诗歌实体,往往是可领悟而不可言说,可观赏而不可把捉,恰如集子中的一首诗,它是智慧的生命的一种《神秘经验》:“可以就为第一部分死去/我在这里安插了/门。/它的孤独的卫士/读完了第一部分//可以就为门死去/门里有第二部分/在桌上。/孤读的卫士已经松手/我在读//可以就为第二部分死去/我开了门/终于把这两部分连接了起来。/卫士面临第三部分/我正在安插可疑的陌生人//他们可以就为一页白纸死去。/这是最后部分,这是门背后。”作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鸟瞰,该诗集提供了难于从流行刊物上读到的纯诗。但因编选时是未加批判性选择的,因此也存在如编选者所指出的情况:“有相当数量年轻的诗作者,因其心智上的不成熟或不够强健,因其艺术素质的贫弱和艺术精神的匮乏,暴露了诗学上的严重缺陷(甚至无知)。”入选诗歌的艺术质量参差不齐,且存在艺术宣言与创作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