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徐整·盘古开天地》简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徐整·盘古开天地

古代神话小说。三国吴徐整编录。原载《三五历纪》。《艺文类聚》卷一引录。袁珂《古神话选释》、顾之京等编《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皆录入。盘古是我国神话传说见之于记载较后的人物。在徐整的《三五历纪》之前,于现存的古籍记载中,虽然没有出现过他的名字,但是人们早就酝酿和传说开辟、创造世界的英雄人物。屈原在《天问》里就曾盼望知道谁是伟大的开辟者,发出“明明阉阉,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这些疑问。《山海经·海外北经》也曾描写过一个类似造物主的神人“钟山之烛阴”。《庄子·应帝王》中也记载着一个“日凿一竅”的“中央之帝混沌”。《淮南子·精神篇》还记述了“经天营地”、“别为阴阳,离为八极”的“阴阳之神”。《遁甲开山图》尚记载有“能造山川,出江河”的“巨灵神”。徐整的《盘古开天地》当是综合了古神话中开辟诸神的面影,再经过自己的推想而创作出来的神话小说。作品描述:当天地尚未开辟之时,整个世界浑浊得像一个大鸡蛋,盘古就生活在其中。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被开辟,鲜明而轻飘的东西上升而变成天;浑浊而沉重的东西渐次下降而变为地。盘古在这新天地里一天九变,成为开天辟地的唯一神人。当时,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也每天长高一丈。就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已升得极高,地已增得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大了。所以,此时天地相距九万里。马克思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3页)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通过我国古代人民对天地万物形成的诉诸于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和支配自然的意志和情感。作品颇为鲜明生动地勾画了盘古的开辟鸿蒙、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这则神话描写特色之一,就是善于用夸张的数目描述来表现人貌物状。比如说,过了“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接着“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岁”,天地才最终辟开,而相距“九万里”。这里使用数字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天地形成过程的长久和艰难。盘古神话源远而流长,后来继续发展。徐整的《五运历年记》又描写到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晨,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绎史》卷一引)。他把身躯的一切都交付给了大自然,变成了世界的万事万物,使新诞生的世界丰富而美丽。梁时任昉《述异记》记有盘古化五岳的情形。明末周游编撰的《开辟衍绎》的章回小说,又给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人物手里添加上了具有强大气势和威力的劳动工具,不仅具有浪漫主义的构想,又突出了“劳动创造世界”的旨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