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韩婴·孔子游于景山
西汉轶事小说。韩婴撰。原载《韩诗外传》卷七第二十五章。《说苑·指武篇》、《孔子家语·致思篇》、《太平御览》四三六等亦皆引载此故事(文各有异)。李格非、吴志达主编《文言小说》录入。作品叙述,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跟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各言其愿。丘将启汝。”子路曰:“由愿奋长戟,荡三军,乳虎(喻勇士)在后,仇敌在前,蠡跃蛟奋,进救两国之患。”孔子曰:“勇士哉!”子贡曰: “两国搆难,壮士列阵,尘埃涨天,赐不持一尺一兵,一斗之粮,解两国之难。用赐者存,不用赐者亡。”孔子曰:“辩士哉!”颜回不愿。孔子曰: “回何不愿?”颜渊曰: “二子已愿,故不敢愿。”在孔子的“意各有事”的启发下,颜回曰:“愿得小国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内相应。列国诸侯,莫不从义向风,壮者趋而进,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蛮,莫不释兵,辐辏乎四门。天下咸获永宁,蜎飞蠕动,各乐其性。进贤使能,各任其事。于是君绥于上,臣和于下,垂拱无为,动作中道,从容得礼。言仁义者赏,言战斗者死。则由何进而救?”孔子说:“圣士哉! 回与执政,则由赐焉施其能哉!”本文通过孔子师生的对话的描述,表现了他们不同的志向和性格特点。对话围绕着“言其志愿”展开。“言愿”二字贯穿全篇:子路所言的“救国患”之志是“勇士之愿”。子贡所言其志,说在两国搆难,兵将对阵的关头,他可徒手“解两国之难”,罢两国之兵。这则是“辩士之愿”。颜渊言其志。他的志愿的中心是做国相,以道德仁义治国,列国释兵,外内相应,天下永宁,各乐其生。显然颜渊的理想是希望实现礼乐之治的太平景象。这是儒家礼乐治国理想的体现。所以孔子盛赞颜渊所言是“圣士之愿”,如果颜渊执政,子路和子贡就无法施展其才能了。这些对话富有个性,写出了孔门三弟子在性格上的差异。这里子路是勇敢而有救国之心,子贡是善辩有解难之方,颜渊是善治有礼义之风,三个形象都较为鲜明。本书卷九第十五章又有“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于戎山之上”事,与此内容有不同,可能是传闻异辞。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