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简介|介绍|概况
散文篇名。选自《庄子·内篇》。战国庄周作。宋王雱《南华真经新传》说:“万物受阴阳而生,我亦受阴阳而生,赋象虽殊,而所生同根。惟能知其同根则无我,无我则无物,无物则无累,此庄子所以有齐物之篇也。”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说:“‘物论’者,人物之论也。犹言众论也。‘齐’者一也,欲合众论而为一也。战国之世学问不同,更相是非,故庄子以为不若是非而忘两归之自然,此其立名之意也。”宋刘辰翁《庄子点校》说:“或谓庄子欲齐物论,非也。欲齐则欲不齐矣,不是齐他物论,是自看得他物论原自齐,看得齐,则心平,心平则无物论矣。”明陈继儒《庄子雋》说:“欲齐一天下之物,必观诸未始有物之先。物本自齐,非吾能齐,若有可齐终非齐物,此是要论。”清王夫之《庄子解》说:“当时之为论者多矣,而尤盛者儒墨也:相竞于是非而不相下,唯知有己,而立彼以为耦,疲役而不知归。其始也,要以言道,亦莫非道也。其既也,论兴而气激,激于气以引其知,汜滥而不止,则勿论其当于道与否,而要为物论。物论者,形开而接物以相搆者也,弗能齐也。使以道齐之,则又入其中而与相刃。唯任其不齐,而听其自己;知其所自兴,知其所自息,皆假生人之气相吹而巧为变;则见其不足与辨;而包含于未始有之中,以听化声之风济而反于虚,则无不齐矣。故以天为照,以怀为藏,以两行为机,以成纯为合,而去彼之所谓明,以用吾真知之明;因之而生者,因之而已,不与之同,不与之异,唯用是适;则无言可也,虽有言以曼衍穷年,无不可也。不立一我之量,以生相对之耦,而恶不齐之物论乎?此庄生之所以凌轹百家而冒其外者也。”今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齐物论》……是庄子哲学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个总结性的概括。……庄子正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片面夸张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从而把人的意见和观点完全看成是个人主观的偏见,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从这一方面看,庄子的《齐物论》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是典型的相对主义。这种相对主义思想反映了没落贵族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完全丧失了信心。”今旅美华人学者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说:“主旨是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内容及其价值。齐物论,包括齐、物论(即人物之论平等观)与齐物、论(即申论万物平等观)。”今人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说:“庄子为人所知的梦为蝴蝶的寓言,最好地说明了这种‘若化为物’的审美生活态度,说明了庄子学派所追求的物我一体的美。……经验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审美中主体与对象经常处在一种物我不分交融统一的状态中,主体感到自己化为了对象,同对象不可分。庄周梦为蝴蝶,好象蝴蝶那样自由自在,欢快自得,就科学的观点来看是胡说八道,而就美学的观点看来却揭示了审美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所谓“物化”、物我一体在审美中是存在的,没有它就没有审美。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所发生的‘自然的人化’在人们的情感心理上的反映。庄子学派自然不可能认识到这些,但他们在古代的条件下看到了意识中的‘物化’现象,触及到了审美的特征”。今人严北溟却认为“通过‘蝴蝶梦’的典型描写,创造了一个自我陶醉的主观主义精神境界”,“表现了庄子‘梦即醒,醒即梦’的相对主义观点”,“是庄子哲学中的渣滓。”(《中国古代哲学寓言故事选》)《齐物论》是《庄子》一书论述哲学思想最重要的一篇。关于题意有两种解释,即齐物之论与齐同的物论。今多数学者认为,其实两者是密切相关的,根据文中所论述的内容,齐同物论是主要的。物论,即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论。作者认为客观事物本来就不分彼此,是齐同的,而人们关于是非、然否的争论都是出于私心成见所致;不论客观万物或者人的内心世界都受着“道”的主宰,因而事物的彼此、认识上的是非,都是相对的,从根本上说来,一切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如庄周梦为蝴蝶、蝴蝶梦为庄周一样,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是没有定准的。因而应该放弃一切对立、一切争论,做到无知无觉,无见无识,回复到万物的宗祖——虚无的道那里,一切就都统一了。这就是作者论证物之所以齐、物论之所以齐的逻辑过程。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是作者无为的政治论与混世的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文中反复描述的“道”,又称“真君”或“真宰”,实际上就是作者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最高原则。文章想象奇幻,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善于描写,比喻精当,借用寓言形式,把玄奥的道理寄于生动的形象之中,又把具体的形象升华到哲理的高度,从而使哲学文章而以文学见长;行文错综变化,语言奇诡雄放,如篇中写风的多种情状,由大到小,由狂吹到静止,读之有如大江滚滚,万马奔腾,淋漓酣畅。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十分精辟地指出了这种奇诡雄放的艺术风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