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诗群·王家新·诗——“北京的树木就要绿了”》新诗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朦胧诗诗群·王家新·诗——“北京的树木就要绿了”》新诗鉴赏

·友人书·



在长久的冬日之后

我又看到长安街上美妙的黄昏

孩子们涌向广场

一瞬间满城飞花



一切来自泥土

在洞悉了万物的生死之后

我再一次启程

向着闪耀着残雪的道路



阴暗的日子并没有过去

在春天到来的一瞬,我宽恕一切

当热泪和着雪水一起迸溅

我惟有亲吻泥土



那是多么明媚的泥土

曾点燃一个个严酷的冬天

行人们匆匆穿过街口

在炉边梦着辽阔的化雪



只需要一个词

树木就绿了

只需要一声召唤,大地之上

就会腾起美妙的光芒



为了这一瞬

让我上路

让我独自穿过千万重晦暝的山水

让我历经人间的告别、重逢



命运高悬

在这一瞬后就是展开的时间

在这一瞬后就是泪水迸流

当内心的一切往上涌



让我忍住

忍住飞雪和黑色泥泞的扑打

忍住更长久难耐的孤独

甚至忍受住死——当它要你解脱



多么伟大神的意志

我惟有顺从

只需要有一阵光,雪就化了

只需要再赶一程,远方的远方就会裸露



只需要一声召唤

我就看到——

一个日夜兼程朝向家园的人

正没于冬日最后一道光芒之中……

美国自白派诗人罗伯特·洛威尔在那首有名的《尾声》中写到:“有时我写下了万事万物/却用的是我眼睛的乏味艺术/就像一张快照/苍白、急促、华俗/从生活中搜集浓缩/却被事象麻痹瘫痪。”在我们持续努力的诗歌写作中,洛威尔的提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诗歌意象的交融、重叠或派生,过去曾是我们诗歌本体自觉的标识,但今天,它本身却构成了一个需要警示的“问题”。许多诗人的诗,意象驳乱,目迷五色,他们沉迷于意象猛冲过来的狂喜,被眼睛的高强度刺激夺走了个体生命的内在话语,“苍白、急促、华俗”,不能自已。

在这种“美文”热病大行其道的情势下,王家新的《诗》使我倍觉珍爱。对我而言,这首诗促人深思的一面,首先在于它那种饱满连贯的个体生命之“心象”的竖立。这不是平面推衍出一系列意象“快照”,而是牢牢扣住几个经由生命灌注的“心象”,据此,整个诗章被“心象”举起,坚卓有力地深展开去,成为更丰富的“灵魂”的言说。

这首诗着力最重的几个心象是:泥土。树木。光。飞雪。泪水。“在路上”。这些词语有着稳定的精神中枢,前后呼应,彼此加深。而运行在这一切深处的,乃是诗人对“漂泊与家园”这一生存哲学母题的某种玄思。因此,我不想将它仅仅理解为一首身世感很强的诗(虽然对王家新来说它的确有很强的身世感)。我要说,正是这些“心象”的竖立,使这首诗在表层结构之上,更有着形而上的深层结构。意象(就其时下被降格为“眼睛的乏味艺术”而言)的罗列是偶然的、快速的,而“心象”却给一首诗以成长的时间。它凭借这种时间,使语词具有了“诗”的意义,语词在灵魂的洞彻中创造了它之所是。这正是王家新最见本领的地方。

读这首诗,我被“漂泊与家园”这种两面拉开的力量所吸摄。一系列局部心象经由这种力量的牵引而构成一种更广阔有力的“大”心象:这是由“独自穿过千万重晦暝山水”的诗人(“我”)本身构成的心象。正因如此,一系列局部心象被完整贯通起来,具有了鲜明的指向。它谋求的不仅是诗句的张力,更是整个诗章的张力。这里,诗歌的心象展示出一个饶有深意的悖论:一方面, “漂泊”的意识强化了诗人对“定居”的渴望,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穷索反促使诗人一再离家“上路”。这样一来,诗歌中所写的“家园”,就超越了本来意义上的家(诗人所定居的北京),成为灵魂之“家”,自明之“家”。而通向诗人可能存在的“灵魂之家”,就必须首先穿越他自己生命体验中的“地狱”。至此,问题的重心就由向外的“还乡”,转变为你如何才能经受住穿越内心地狱的考验。这是对“家园”这一语词更深层次上的追问。没有这种追问,你仍然是“在家”的异乡人;没有这种承担绝望的勇气,你即使“定居”却完全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你的安恬不过是一个冒名顶替的骗局。在王家新的诗中, “出走”并不仅仅是生存暴力压抑的结果,他已将之上升为一代人整体的性格状态。整首诗就在这完整的心象运行中互否、冲突着,完成了对“家园”这一语词的终端显示: “家园”只在“远方的远方”,正如叶芝所言,“它是一切事物中最难获得的东西,因为那唾手可得的东西绝不可能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王家新曾写过一组名为《反向》的诗片断系列,堪与此诗对读。这种彻骨的体验不是某种“顿悟”达成,而是在我们的生命和写作历程中,旷日持久逐渐澄明的复杂经验聚合。这里,“心象”的含义,通向的不单是写作技术,更关涉到“灵魂”。

给一首诗以成长的时间。不错,这就是《诗》最打动我们的地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