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是什么意思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

【题解】

本段选自《管子·小问》。

管子(?—前645),名夷吾,字仲,颍上人。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人物。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在齐进行政治、军事、经济等多项改革,使齐国国力大增,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管子》,战国时齐稷下学者托名管仲所作,其中不乏汉代附益部分。全书共二十四卷。原本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分为八类。内容庞杂,包含有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历数、舆地、经济和农业等知识。

《小问》为《管子》第五十一篇。小问,即日常问答。齐桓公询问管子问题,管子的回答短小精悍,颇值得人深思。本段即齐桓公就“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以问隰朋与管子,而二人分别以“粟”与“嘉禾”阐述了对“君子之德”的看法。隰朋,姜姓,出身于齐国公族,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1)。桓公曰:“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乎?”隰朋对曰:“夫粟,内甲以处,中有卷城,外有兵刃,未敢自恃,自命曰粟。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乎!”管仲曰:“苗,始其少也,眴眴乎何其孺子也(2)!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3)!至其成也,由由乎兹免(4),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则安,不得则危。故命之曰禾(5)。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矣!”桓公曰:“善。”

 

【注释】

(1)放:通“方”。正;当。(2)眴眴(shùn—):柔顺貌。孺子:小孩。(3)庄庄:庄重正直之貌。(4)由由:怡然自得。此指果实累累之意。兹:通“滋”,益,更加。免(fǔ):通“俛”。俯身。(5)禾:泛指谷类。此处有调和之义。

【导读】

人性进德向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

“禾”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它经历了一个“致用”到“比德”的阶段。禾当初是以解决人类的生计而出现的。勤耕可以得嘉禾,嘉禾可以维护先民生命并且推进社会的进步。因而嘉禾对人类而言,既是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料,同时也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

《孙氏瑞应图》云:“嘉禾五谷之长,盛德之精也。”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开始以精神观念来审视嘉禾,嘉禾被比喻为盛德,成为了社会生活中道德精神的象征。“眴眴”乃状君子温良柔顺之态,“庄庄”乃谓君子庄重端肃之貌,“由由”乃云君子功成名就之后的自得谦勉之状。君子既然有此美好节操,那么天下也就调和,可以运筹于掌心了。

“禾”无形中,慢慢成为了文人的一种意象与情怀。无形中担当起了文人抒发自己治国或忧国之情的重任。从《诗经》里的《豳风·七月》,到《小雅·大田》、《大雅·生民》,从柳宗元《御史台贺嘉禾表》、白居易《观稼》,到高启《看刈禾》、沈鲤《嘉禾赋》等等,都记录了“禾”风尘仆仆一路走来形成的文化历史。

 

【思考】

什么事情使你感动?什么人的作为使你羡慕?你对自己满意吗?回答以上三个问题之后,你认为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