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音乐·梅西安
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7岁时开始学习作曲,10岁时学基础和声。期间,因为聆听了对德彪西的《佩里亚斯与梅里桑德》总谱的分析,触动极深,立志要成为作曲家。1919年入巴黎音乐学院,从迪普雷学管风琴,从杜卡习作曲。1930年毕业后即担任巴黎圣三一大教堂管风琴师 (直至70年代末)。1936年与音乐家勒絮、博德里埃、约里维组成“青年法兰西”集团,致力于探讨现代作曲技术。1939年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服役,1940年被俘,关押在西里西亚战俘集中营。期间为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写一作品 《末日四重奏》 (1941),并在5000名战俘面前演奏。1942年获释,任巴黎音乐学院和声学教授。1944年出版了理论著作《我的音乐语言的技术》,书中详述了自己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和写作技术。1966年任作曲教授。其学生中多有成为著名作曲家者,如布列兹、斯托克豪森、诺诺等。1967年被选为法兰西院士。1971年获西贝柳斯奖。
梅西安极重视各种自然音响,对鸟鸣声尤为偏好。常出没于丛林山野,倾听、分辩、记录各种鸟的鸣叫声,而后运用到音乐创作之中。1941年写的 《四重奏》 中就已有鸟鸣式的装饰音型。在中、晚期作品中,鸟鸣声已成为主要的音响资源,如交响诗《百鸟的苏醒》、钢琴套曲《百鸟图》、《异国的鸟》、《花园里的莺》等。节奏的丰富是其音乐的一大特色。对贝多芬、肖邦至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等人音乐中的节奏结构,以及古希腊、印度13世纪的“塔拉”节奏和东方打击乐等有着深入的研究,综合、吸收多种不同节奏特点为己所用,形成了既能严格控制又丰富多变的对位化节奏结构。附加音值法是常用的重要节奏手法之一。和声语言结合了调式、调性、无调性及序列法等多种因素。和声的基础是自创的“有限移位调式”,和弦由调式构成音纵化而成,以调式控制纵横音高结构的运动方式。使其成为不可分的统一体,从而摒弃了多声写作中的二元化思维方式。1950年以钢琴短曲《时值与力度的列式》而成为法国用整体序列主义方式写作的第一人。其音乐具有广阔的情感表现,生动的自然描绘和深沉的宗教气氛。常将音响与色彩作主观类比,喜欢把某种音响和某种色彩对应起来,晚期某些作品中有高度理性化思维特点。主要作品还有: 交响乐《图朗加利拉》、管弦乐音诗《阿拉维》、《被遗忘的祭品》、《我主耶稣基督的化身》、《耶稣诞生节》、钢琴套曲《二十次朝见圣婴耶稣》、《阿门的幻影》、《期望死者复生》及声乐曲《献给Mi的诗》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