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主义
该术语起源于1912年至1917年间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然而,它的理论和这一流派的轮廓都不甚清楚,因此至今仍不能给它一个确切的、令人满意的定义。在探讨意象主义之前,有必要作此说明。
1912年,埃兹拉·庞德首次以书面形式提到“意象主义”,并在他所写《回答》一书附录的评论里暗示了意象主义与T·E·休姆相关。第二年,庞德和F·S·弗林特在《诗刊》上撰稿,为意象派运动推波助澜。1914年,庞德编了一本《意象派诗集》。此后,庞德兴趣索然,艾米·洛威尔接替了他,成为意象派的领袖人物。在她的主持下,多部名为《意象派诗人》的诗集陆续出版了三年(1915—1917)。然而到了1917年,艾米·洛威尔觉得意象派运动的兴盛时期已告结束。她主编的最早的两本诗集都附有序言。这些序言以及《诗刊》上的有关文章是意象主义理论最为精辟的阐述,因而也可以视为意象主义的宣言。
上述诗集所刊的作品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意象主义的原则。尽管这些诗看来与庞德关于意象的定义不甚相关,但它们也都强调清晰、精确或细节具体化的价值,注重客观世界,语言凝练,手法简洁并根据诗的有机结构选择恰当的节奏格式。上述意象派的诗作、宣言以及为诗集写诗的诗人单独发表的见解汇合成了意象主义的定义。这个定义可以这样叙述:一首短诗,由单一的意象或隐喻和一种节奏构成,表现外部世界的一个事物或场景,让读者直接去领会,避免使诗的含义陷入延伸的抽象意义之中。H·杜利特尔的《山神的话》就是意象派诗的佳作:
大海,卷起你那汹涌的巨浪—
卷起你那尖尖的松树般的巨浪,
把你那些海浪的巨松甩在我们的岩石上,
把你的一片绿色掷向我们,覆盖我们,
把你那层层松叶般的浪花洒在我们身上。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除了少数像《山神的话》、庞德的《地铁站上》以及效仿日本诗歌形式的诗作外,一般的意象派诗几乎都不能够完全达到上述要求。所以意象主义可以被看作是一场试图恢复诗的语言活力的实验,是对毫无生气的抽象语言的反击(19世纪的诗歌正是颓废到了这种地步)。这和一个世纪前浪漫主义对业已颓废的新古典主义诗歌语言的抨击十分相似。意象派对客观事物的注重以及相应产生的现实主义倾向也使人想起华兹华斯在他的《抒情歌谣集》序言中的类似观点。
就其对技巧的注重和对意义的限制而言,意象主义属于当代诗歌的新发展。这类新发展反映了诗歌抵制科学的压力、重新确定自己的价值的努力。意象主义是始于爱伦·坡、经由马拉梅、止于“新批评主义”的现代形式主义美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庞德关于增强词汇本义的主张和批评界关于词义与客现事物直接相联系的普遍看法,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提高写作技巧的一种努力。这些观点否认“意义”是诗歌的组成部分而强调写作是一门艺术,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而这种表现手法反过来又可证明诗歌艺术的合理存在。
根据T·E·休姆的理论,意象派运动似乎是现代诗歌的最新发展。这种诗是由有效的隐喻所产生的一种瞬间的发现或感知。这种隐喻提供了对生活本质的敏锐的、直觉的洞察。意象派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特性,但通过休姆和意象派诗人本身对意象的注重,意象派运动引起了人们对隐喻和类比以及形式的重要性的注意。而重视形式也是马拉梅的象征主义和艾略特、理查兹、兰塞姆等人的诗学观点的基础。但是由于意象主义的形式可以指风格和技巧,由于它对事物外表、光及色彩的重视又类似印象主义,所以意象主义并不完全从属于形式主义范畴。庞德理论的要点也是这样。简言之,意象派运动总的趋势是鼓励形式上的实验,尤其是在意象和隐喻的创造上进行实验。意象派运动的这个宏观影响,比它对诗人艾略特、克莱恩及斯蒂文斯诗作的具体影响,更为重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