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诗歌
在这里,印度尼西亚诗歌是指用现代巴哈萨印度尼西亚语写作的诗歌。印度尼西亚现代文学始于1917年,大多数现代诗人都接受过西方教育,作品也以西方诗歌格式代替了原来的马来语古典诗歌的模式。
早期现代印尼诗坛的诗人之一是穆罕默德·耶明(1903—1962);他将西方十四行诗引进印尼,并于1922年出版了诗集《我的祖国》,抒发对祖国(当时为苏门答腊)的热爱。泰戈尔曾于1927年访问印尼,对耶明产生巨大的影响。1928年,耶明将泰戈尔的一部作品翻译为印度尼西亚语。和耶明同时代的诗人有鲁斯丹·埃芬迪(生于1903),他在1926年出版了抒情诗集《沉思录》。1927年,萨努西·巴奈(生于1905)发表了《云彩之花》;1936年,苏丹·达梯尔·阿里夏巴纳发表了《云彩飘零》,并以此献给他逝世不久的爱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达梯尔·阿里夏巴纳与萨努西·巴奈等创办了《新作家》杂志,开展了文化发展方向上“东方”与“西方”的争论。一般认为这些作家中比较突出的是阿米尔·喻姆扎(1911—1946)。哈姆扎出身于苏门答腊一个封建统治者家族,才思敏捷,深谙马来语文学的古典著作。他的诗名传播遐迩,但文字较为难懂。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孤寂之歌》,反映了东方文化深厚根底;他还翻译了许多东方文学的诗歌,于1939年集为《东方诗萃》出版。
在日本占领时期(1942—1945),由于侵略者执行严格的审查制度,文学创作备受压制,但是,正是在这一时期,许多杰出的现代诗人脱颖而出,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凯里尔·安哇尔(1922—1949)。一般评论认为安哇尔是“1945年派”活动小组的领导者;这个小组在革命时期(1945—1950)对文学创作起着旗手作用。他们作品的特点是短小精悍,锐利深刻,语言鲜明,句子简练,强调内容而不注重形式,这些都与战前诗人以结构繁复的长句与绮丽词语所表达的浪漫主义情调形成明显的对比。安哇尔逝世后,他的作品被汇集出版,主要的诗集有《噪音与尘土的论战》《锋利的砾石,掠夺与破坏》等。他对同时代及下一代诗人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1945年派”中应当提及的诗人还有阿斯鲁尔·萨尼、利法伊·阿宾、西托尔·西杜莫朗等。此后又出现了“1950年派”的一批诗人,其代表人物有W·S·伦德拉、基尔德约穆尔约、努格罗霍·诺托苏坦托等。爪哇诗人诺托·苏罗托(1898—1951)用荷兰语写作,发表了大量诗歌,其中最著名的诗集是1915年出版的《茉莉花》。他的作品对耶明等诗人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