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气韵
与诗学有关的古代美学概念。气韵一词最早用于评画,语见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至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 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采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他将“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以后,气韵经常见于历代画论中,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清唐岱《绘事发微·气韵》:“画山水贵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之真气。凡物无气不生。……六法中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气韵由笔墨而生,或取圆浑而雄壮者,或取顺快而流畅者。”从这些有代表性的阐述中,可知气韵指绘画形象生动传神,其源于画家品格灵府高拔超逸,具体的风格表现则又多种多样,圆浑雄壮,顺快流畅等,无不可以气韵流贯。“气韵”从画论移用到诗论,几乎与画论同步,其内容也包括上述主要的含义。语见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文章者,盖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此处“文章”,或者说主要是指诗歌。说明“气韵”是诗人“情性”、“神明”的自然流露。屠隆认为世人爱好梁鸿、陶渊明、王绩、孟浩然等人诗歌,“岂非以其抱幽贞之操,达柔澹之趣,寥廓散朗,以气韵胜哉”(《白榆集》卷三《李山人诗集序》)。具体指出气韵主要出于诗人幽贞柔澹的情操志趣。诗歌的气韵是指作品生气活力,神理内质之美,“气韵不足,虽有辞藻,要非佳作也”(陈善《扪虱新话》卷七)。“晋诗如丛彩为花,绝少生韵。”(陆时雍《诗镜总论》)。“五言佳处,全在气韵,不求工于语言对偶之间”(沈德潜、周准《明诗别裁》卷一一评邝露《洞庭酒楼》)。可见仅仅追求词藻、声律、对偶,而诗歌神理不称者,是无气韵之作。气韵又非简单地等同于诗中之志,有情的诗歌未必有气韵。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三二:“唐人之诗,虽主乎情,而盛衰则在气韵。如中唐律诗、晚唐绝句,亦未尝无情,而终不得与初盛相较,正是其气韵衰飒耳。”气韵不像诗中之情那样具体,而是指涵盖作品,贯充其间的风致神韵。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读古人诗,须观其气韵。气者,气味也;韵者,态度风致也。如对名花,其可爱处,必在形色之外。气韵分雅俗。”此虽提出气韵有雅俗之分,而诗人追求的气韵往往出自气味风致高雅清深的诗境。人们提到气韵,还常用“雄深”(尤袤《全唐诗话序》)、“沉雄”(袁宏道《与丘长孺》)等词加以描述。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卷上举张巡《闻笛》、祖咏《望蓟门》二首诗有气韵的范例。张、祖诗体气浑壮,情志昂扬,以此论气韵,也含雄厚深沉之意。因此,气韵主要指生气和清韵而言,含义与神韵相近,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以气韵清高深眇者绝,以格力雅健雄豪者胜。”就是在接近神韵的意义上使用气韵一词。如果其中“气”字主要指雄浑之气而言,则气韵又与神韵区别开来。气韵可改趋于阳刚,而神韵则一偏于阴柔。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