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重要诗人·陈子龙
字卧子,一字懋中,又字人中,号轶符,改号大樽,别号颍川明逸、於陵孟公,一度出家,法名信衷。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陈氏世代耕读,在乡颇有清望;子龙幼承家教,奋志读书,博通经史,十馀岁即有文誉,为东林人士所重。明思宗崇祯(1628—1644)初,加入复社,又与名士夏允彝、徐孚远等结幾社,以古道及诗文互相勉励。崇祯十年(1637),登进士第,初仕绍兴推官,以定东阳之乱擢为兵科给事中。崇祯十七年(1644),北京失陷,思宗自缢,弘光帝即位于南京,子龙连上谏疏,言防江之策,又劝弘光帝励精图治,为权奸所忌。次年,遂乞终养。清兵南下,夏允彝殉国,子龙念祖母年九十,遂遁为僧。后接受鲁王监国之委任,与吴胜兆联络,于太湖结兵起义。事败被俘,抗志不屈,在被械送途中,投水殉国。子龙在诗歌创作上主要受到“后七子”,特别是乡先贤王世贞之影响,倾向复古,早年亦多拟古之作,拟古乐府,拟《古诗十九首》,汉、魏名作,模拟几遍。此期间内也有一些描写江南才子浪漫生活与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前者如《秋夕沉雨偕燕又让木集杨姬馆中》二首是写名姬柳如是与自己的恋情;后者如《小车行》写逃荒亡者的痛苦,从中可见时局的艰危。崇祯以来,国事日非,子龙遂忧国忧边之作,如《壬午除夕》二首表达了诗人对满洲入侵者日益强大的忧虑。两都倾覆后,子龙投身抗清斗争,其诗多表现入侵者的残暴、江南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侵略的战斗精神以及自己以死报国的坚强意志。此期代表作品有《易水歌》、《秋日杂感》十首、《晚秋杂兴》八首等等。子龙诗沉雄瑰丽,慷慨淋漓,在艺术上亦颇有成就。朱雲子言:“卧子五古,初尚汉、魏,中学三谢,近相见辄讽太白诸篇,其才性故与相近。七古直兼高、岑、李颀之风轨,视《长安》、《帝京》更进一格。五律清婉;七律格清气老,秀亮淡逸;绝句雄丽。由其才大,靡所不有,宽然有馀。”(转引自《明诗综》)子龙在乡曾与李雯、宋徵舆相互唱和,诗多忧愤念乱之言,以寄恻隐望治之旨。三人诗曾编为《三子诗选》,时人称为“云间三子”,成为明末清初云间派代表作家。子龙亦工词,其词风流婉转,专学北宋小令,如香车金犊,流连阡陌,在明为空谷绝响。词学久不振,陈词出,开词复兴之先声。一生著述甚富,编有五百馀卷之《皇明经世文编》,又与李雯、宋徵舆编选、评点了《皇明诗选》。其诗、文有《岳起堂稿》、《采山堂稿》、《属玉堂集》、《平露堂集》、《白雲草》、《焚馀草》、《湘真阁集》等多种,其词编入《湘真阁词》、《江蓠槛词》等。清仁宗嘉庆(1796—1820)间王昶编为《陈忠裕公全集》三十卷。有年谱三卷(前三卷为自撰,后一卷为王沄所续)。《明史》卷二七七有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