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论著述·诗源辨体
诗论著作。明许学夷撰。许学夷(1563—1633),字伯清,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隐居不仕。此书自万历癸巳(1593)动笔,历二十年,十易其稿,完成诗论十六卷(七百五十则)、诗选三十卷,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初刻诗论十六卷,诗选未刊行。此后至著者逝世,又历二十年,增写、修订为三十八卷,并将诗论与诗选归并,计诗论九百五十六则,诗选逾万首。其婿陈所学于崇祯十五年(1642)抽取修订本原稿的诗论部分刊刻,仍作三十八卷,诗选部分仍未付梓,可能后已亡佚。全书以时代为序,历评《诗经》、《楚辞》、汉、魏、晋、南朝宋、齐、梁、陈、隋、唐、五代及宋、元、明诗,每代或半卷,或一卷,或两卷,惟唐代二十卷,占全书篇幅一半以上。各代均先作综述,后按诗体分论,再对作家作品进行具体评析。又有“总论”三卷,历评前代诗论、诗话、诗歌选本等。其内容全属论评,不涉杂事;其篇幅超过《诗薮》;其体例大致有序,自成体系。从他所说“古今说诗者,惟沧浪(严羽)、元美(王世贞)、元瑞(胡应麟)为善”,可见其诗学渊源。实际上,《诗源辨体》虽然体大帙富,但其理论主张,并未能跳出严羽和王世贞、胡应麟的圈子,只是在具体论述上更加细密或有所发挥,故可看作是继承前后七子一派的诗话。书中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分为“寻源流”、“考正变”。其卷首称:“诗自《三百篇》以迄于唐,其源流可寻而正变可考也。……统而论之,以《三百篇》为源,汉、魏、六朝、唐人为流,至元和而其派各出。折而论之:古诗以汉、魏为正,太康、元嘉、永明为变,至梁、陈而古诗尽亡;律诗以初、盛唐为正,大历、元和、开成为变,至唐末而律诗尽敝。”可见其基本观点仍是古诗崇汉、魏,律诗崇盛唐,与前后七子并无二致。不过,他试图通过划分“源”和“流”、“正”和“变”,理出诗歌发展变化的线索,说明诗歌发展中承继、因革的关系,这是有一定意义的。而且,他既承认诗歌体制的“变”,也承认风格内容的“变”,这一点又较胡应麟的“体以代变”说有所发展。他认为宋诗“实为大变”,“宋主变,不主正,古诗歌行滑稽议论是其所长,其变无穷,凌跨一代,正在于此。或欲以论唐诗者论宋,正犹求中庸之言于释、老,未可与语释、老也”。这就是说,对待宋诗,必须承认“变”是它的主要特点,不能用对待唐诗的眼光即“正”的标准去衡量。在这一点上,许学夷是有特见的。书中对历代诗人诗作的具体评论,也有一些较好的见解。他主张“识贵高,见贵广”,要能“兼收容众”,所以书中论诗评诗比较客观。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校点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