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范畴·阴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哲学·范畴·阴阳

关于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一般认为,这一观念最早产生于对天象的观察,都与日照有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推而广之,凡宇宙间两两对立的事物及其性质,如天地、高下、大小、长短、刚柔、雄雌等等,都可归结为阴阳这两大对立统一的范畴。但据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是初民特有的思维逻辑。初民在观察宇宙并形成概念时,总是两两对应的,如有“生” 就有 “熟”,有 “大” 就有“小”,有“美” 就有 “丑”,有“雄” 就有 “雌”,有 “君” 就有“臣” 等。推而广之,人类对宇宙万物性质的概括,在最初并不是多元的,而是二元的。中国先哲便拈出 “阴阳” 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 “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部 《易经》,就是讲“阴阳” 变化的数理和哲理。其基本思路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这种思路便形成了中国古人的思维定式,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甚至医学上对疾病的认识,无一不与 “阴阳” 挂钩。当西方的辩证思维引进中国后,中国人惊喜地发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传统的 “阴阳” 哲学原来与辩证法所讲的对立统一法则不谋而合。于是,现代学者讨论学术或社会问题,一如古人言必分阴阳一样,事事都喜欢搞个二分法,如哲学上的唯物论与唯心论,文学上的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道德上的保守与开放,政治上的革命与反动等,似乎宇宙万物或社会现象总是这样成双成对地出现,甚至断言“非此即彼”,将丰富多彩的宇宙人生和多元的文化现象纳入一种非常简单的模式。事实上,中国人的线性思维就是这样形成的。尽管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法则经常是符合常识的,但却是一种非常初级的思维法则,正如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在常识范围内肯定是正确的,但放在系统论中,就不一定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