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学说·人口论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经济学·学说·人口论

中国古代关于人口问题的观点。最早注意人口问题的是战国法家韩非。他在 《五蠹》一文中指出: “古时候,丈夫不耕,因为草木的果实就够人吃;妇人不织,因为禽兽的毛皮就够人穿。人口少,财富有余,故民不争。现在,一家有五个子女不算多,每个子女再各生五个子女,祖父尚在,下面已有二十五个子孙,所以人口众多而货财减少,故民争。” 人口按照1,5,25……这样的几何级数增长,财货相对减少,人多财寡,这就是 “民争” 的基本原因。但事实上,在韩非的时代,诸侯各国普遍都是地旷人稀,韩非夸大了人口增长对社会的影响,而且没有注意到财富的增长。秦汉以后,历代王朝都不存在人口压力,即使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全国人口也只有五千万左右。因此,韩非提出的人口问题没有引起后人的任何兴趣,更没有学者对此加以深入研究。直到清朝道光时代以后,人口猛增至四亿,人口众多这才逐渐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十九世纪初,著名学者洪亮吉 (1746-1809) 在其《治平篇》 中第一次对人口与财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认真分析。他说:“试以一人生三子计之,不出四代,就发展为二十多人,增加了二十多倍,而田地房屋的增加最多不过增三、五倍,所以,田地房屋之数常常不足,而户与口却常常过剩。”洪亮吉在马尔萨斯之前,就清楚揭示出人口快速增长与生活资料慢速增长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恶果。而且,他还指出减轻人口压力的两条途径,一是 “天地调剂之法”,即通过水旱瘟疫等自然灾害来减少人口; 一是 “君相调剂之法”,即国家通过垦荒、移民等方法来改变人口与田地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限于当时历史条件与科学水平,他自然不可能提出晚婚、节育等主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