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经传释词
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编撰的一部汇释古代经籍虚词的训诂字典。共10卷,约成书于嘉庆三年(1798)。鉴于汉代以来的训诂著作偏重于实词的注释,而对语气词和虚词却很少研究,或者以实词义来训虚词,结果扞格难通。因此,王引之在其父王念孙的指导下,遍搜“九经”、“三传”,以及周、秦、西汉古籍中的虚字(即单音虚词)160个字,对前人有训释而不完备的加以补足,对前人有训释而错误的加以纠正,对前人无训释而如今仍难理解的加以训释,对前人无训释而今人又容易理解的则不作解释。本书的体例是,词目有异读的,分列不同条目;有异体的,附注于词目之下;用法相同、意义相通的异体,归于同一条目之下。一般来说是先解释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引传注或辞书的解说,有时也引“家大人曰”(即指王念孙的话),有时也有他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此书体例完整、条理清晰。所引例证极为丰富,由此其可信度颇高,和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一道,成为后代学者案头必不可少的工具书。本书较《助字辨略》晚出约一百年,为后人所重视,评价极高。后人认为该书“(引书)皆确凿可信,不特为经解之助,且于研究文法,亦多裨益”。但由于本书取材范围重在“经传”,引用材料的下限为西汉,在这一点上不如《助字辨略》取材广泛,因此,它的价值受到一定的局限。后人孙经世有《经传释词补》、《经传释词再补》,补充王引之遗漏的内容;吴昌莹有《经词衍释》亦是补漏作品。
《经传释词》的主要成就,在于它开创了虚词研究的新局面,创立了一种新的认识语言文字的方法,对后代虚词的研究影响巨大;再者,它运用“因声求义”的训释方法,找出了许多前人未发现的虚词,极有创见。另外,它参考了多种古代典籍,纠正了许多前人的误解,为后学扫除了障碍。本书是王引之代表作之一,与《经义述闻》、《读书杂志》、《广雅疏证》合称高邮王氏父子的“王氏四种”。版本有守山阁本、丛书集成本、《皇清经解》本、中华书局1956年本、岳麓书社1984年本以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