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题材作法论·作法·叙事
老杜陷贼时: 有诗曰:“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予爱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苏辙 《栾城集》三集卷八 《诗病五事》)
石延年长韵律诗善叙事,其他无大好处,《筹笔驿》、《铜雀台》、《留侯庙》 诗为一集之冠。……白居易亦善作长韵叙事,但格调不高,局于浅切,又不能更风操,虽百篇之意,只如一篇,故使人读而易厌也。(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古之为诗者,有泛寄之情,无直书之事,而其为文也,有直书之事,无泛寄之情,故诗虚而文实。晋唐以后,为诗者有赠别,有叙事; 为文者有辩说,有论叙,架空而言,不必有其事与人。是诗之体已不虚,而文之体已不能实矣。古人之法,顾安可慨哉! (袁宏道《雪涛阁集序》)
长庆长篇,如白乐天《长恨歌》《琵琶行》、元微之《连昌宫词》诸作,才调风致,自是才人之冠。其描写情事,如泣如诉,从《焦仲卿篇》得来。所不及《焦仲卿篇》者,政在描写有意耳。拟之于文,则龙门之有褚先生也。盖龙门与《焦仲卿篇》之胜,在人略处求详,详处复略,而此则段段求详耳。然其必不可朽者,神气生动,字字从肺肠中流出也。(贺贻孙《诗筏》)
一诗止于一时一事,自 《十九首》 至陶、谢皆然。“夔府孤城落日斜”,继以“月映荻花”,亦自日叙至月出,诗乃成耳。若杜陵长篇,有历数月日事者,合为一章,《大雅》有此体。后唯《焦仲卿》、《木兰》二诗为然。要以从旁追叙,非言情之章也。为歌行则合,五言固不宜尔。(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