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先秦两汉文学的原始典籍·秦汉文学原始典籍·专著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先秦两汉文学的文献·先秦两汉文学的原始典籍·秦汉文学原始典籍·专著类

专著,指个人文集之外独立成书的著作。汉人著作颇多,陆贾《新语》、贾谊《新书》、桓宽《盐铁论》、扬雄《太玄》《法言》、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荀悦《申鉴》之类,亦有亡而辑成者,像桓谭《新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等,原书皆亡,今存皆为辑本。各类著作价值各有不同,今介绍其与文学尤关密切者。

《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题淮南王刘安撰。安(前179—前122),淮南厉王长之子。《汉书》本传称其“辩博善为文辞”,“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易类》著录《淮南道训》2篇;“诸子略·杂家类”著录《淮南内》21篇、《淮南外》33篇。“赋略”著录“淮南王赋八十二篇”。今唯存《淮南内》21篇;《隋志》著录为《淮南子》21卷,始有今名。本书思想以道家为主,兼有儒、法、阴阳各家思想。为文承战国之余风,自由畅达,论析明确,文字整齐,重修辞。其中多引用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说理,具有较高的文学文献价值。

《盐铁论》,桓宽著。桓宽,字次公,宣帝时为郎,官至庐江太守丞。桓宽据昭帝六年的“盐铁之议”推衍增广,著成《盐铁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类》著录“桓宽《盐铁论》六十篇”。《隋志》“《盐铁论》十卷”。今本10卷,60篇。本书以丞相、御史大夫、丞相史、御史和贤良、文学两方面的辩论为线索,展开文章。每篇各冠以标题,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双方的观点。由于采用记述双方论辩的方法,文章体现了“两刃相割,利害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王充《论衡·案书》)的特点。“其辞博,其论覈”(明涂桢序),在简明质直之中,不但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亦可见人物的心态和形象。今有王利器《盐铁论校注》本。

《新序》《说苑》《列女传》,并刘向辑录。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本名更生,汉宗室楚元王之后。汉成帝时奉命校书,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类》称“刘向所序六十七篇”,注云 “《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世说》不传。《隋志》载《新序》30卷、录1卷,《说苑》20卷,《列女传》15卷。该三书都是刘向选录的具有教育儆戒意义的短篇历史故事集,“戒赵魏而传《列女》,鉴往古而著《新序》《说苑》,其书皆非无谓而作者”(明张溥《刘中垒集题辞》)。这些书在流传过程中,屡经传写,至宋已非复古本。今所传本皆经过宋曾巩校订。《新序》只存10卷,分“杂事”5卷、“刺奢”1卷、“节士”2卷、“善谋”2卷。所载多春秋及战国秦汉间事,“大抵采百家传记,以类相从”(《四库全书总目》),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资料。比较好的今注本有石光瑛的《新序校释》,译注本有赵仲邑的《新序详注》。《说苑》20卷,分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其书皆录遗闻佚事足为法戒之资者”(《四库全书总目》)。比较好的今注本有赵善诒的《说苑疏证》和向宗鲁的《说苑校正》。《新序》《说苑》有些材料内容相同但文字不同,是“摭拾众说,各据本文”所致。《列女传》15卷,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嬖孽7篇各分上下,加颂为1卷。但其中陈婴母及东汉以来凡16事,并非向书原有。至宋,苏颂重编为8篇,王回又在嘉祐八年据书中颂之有无,区别是否刘向所作,“并录其目,而以颂证之,删为八篇”(《四库全书总目》)。今传本以7类分7卷,非向所作之12人传记,另编为《续列女传》附后,全书共成8卷。清人王照圆、梁端并有校注本。本书不但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也有不少生动的人物形象的描述。

《论衡》,王充撰。王充(27—97),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后汉书》本传载其“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隋志》于“子部·杂家”类著录《论衡》29卷。旧、新《唐志》以下著录为30卷。今通行本30卷(一本作15卷),第44篇《招致》有录无书,实际84篇。王充作《论衡》,目的在于“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辨其实虚”(《对作》篇),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虚诞不实之词和迷信观念,尤其对于汉代流行的谶纬神学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其中有许多篇章,如《自纪》《佚文》《对作》《超奇》《定贤》《艺增》等,涉及王充的文学批评观念:反对虚伪华丽,重实际,讲效果,求新变。其为文,联系实际,反复论证,透辟尖锐。虽有重质而不尚文、“反复诘难,颇伤辞费”(《四库全书总目》)之弊,但其文“趣以正虚妄,审向背。怀疑之论,分析百端,有所发摘,不避上圣。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于今亦鲜有能逮者也”(章太炎《检论·学变》)。“独抒己见,思力绝人,虽时有激而近僻者,然不掩其卓诣”(刘熙载《艺概·文概》)。

《风俗通义》,应劭撰。应劭,字仲远,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县境)人。《后汉书》本传称其“少笃学,博览多闻”,“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撰《风俗通》以辩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隋志》于子部杂家著录《风俗通义》31卷,录1卷,注云“梁三十卷”。是其原本30卷。今传本仅10卷,其余20卷(包括心政、古制、阴教、辨惑、析当、恕度、嘉号、徽称[或作秽称]、情遇[或作恃遇]、姓氏、讳篇、释忌[或作释忘]、辑事、服妖、丧祭、宫室、市井、数纪、新秦、狱法)于北宋时亡佚。本书结构,于每卷总题目下,再分具体条目;每一条目首先记载有关事实或传闻,然后以“谨案”表明作者的观点和评价。这样,本书就保存了东汉社会状况、风俗人情、思想观念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同时,在记述这些资料的过程中,保存了许多人物的活动和传闻的情节,包括一些神异鬼怪的片断,成为具有丰富小说因素的著作。今有王利器 《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是比较好的注本。

对于先秦两汉文学的原始典籍,除传世文献外,我们还应当充分注意新出土的文献资料。下文有专章介绍,兹从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