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与社会文化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代文学与社会文化

文学发展到宋代,较前代更为阔大,因为一种从未有过的城市社会生活风光,类似一幅全景式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展现在文学的画廊中——

那独轮车前手捧成贯铜钱的堂倌,那酒楼倚窗远眺的闲人,那聚众讲说的长髯艺人,那挎篮叫卖步履匆匆的小贩,那俯身修理车轮的工匠,还有那“孙家正店”前的儿童妇女……一群群,一丛丛,形形色色的市民百姓,在无遮无拦的通衢大道,茶肆客店之间络绎不绝,无穷无尽,开始占据了城市社会生活和文学舞台的中心。

这种颇具非凡气势的文学现象是宋代以前所不具备的,它是由新的城市社会生活所造就的,因而投射到宋代文学园圃里。以往的文学座次和习惯发生了许多重大而又显著的变化: 帝王将相逐渐退隐于一侧,作坊工匠崛起于厅堂,华厦高楼被坊巷里弄取代,长歌苦吟的才子让位于锱铢较量的商贾……

宋代的文学与城市社会生活何以有如此大的变化发展? 这是学术界长时期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学者们就此基本达成了较为一致的共识,那就是自北宋以来,潮水般的离乡背井的农民,像飞鸟投林般地投向了城市,投向了工商业的怀抱,成为城市居民。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用于炼钢的鼓风炉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拉动了工场手工业作坊和私人手工业兴盛的新纪元的到来。而纸钞风行、活联票据、信用商业、货栈服务,坊市制度的崩溃、坊郭户的兴起,宣告了以城市发达为标志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这一时代的主调。

所有这些给意识形态带来剧烈的变革,作为社会生活中极其敏感极其活跃的文学,首当其冲,自不待言。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城市社会中日益壮大的属于市民的通俗文学。为了对这一相当复杂的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我们须跨越文学,开展文学与经济、历史、语言、文化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只有熟悉宋代文学发展的城市背景,才能了解和加深对文学的认识。看出市民文学的特征,并对城市社会生活文学体系进行探讨,总结出宋代文学与城市社会生活互动的基本规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