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气节》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儒教提倡的一种凛然正气和道德操守。“气”与“节”原来是两个概念。“气”指志气或气质,是一种至大至刚的精神状态,即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孔子所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的都是一个“气”。“节”,指节操,是一种道德境界。《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朱熹注释:“其节至于死生之际而不可夺,可谓君子。”即对信仰、道德的坚守以及为此而献身的牺牲精神。孔子所谓“杀身成仁”,孟子所谓“舍身取义”,说的都是一个“节”。在中国古代,忠君爱国、以身殉君(国)是“节”的最高体现,所以有“殉节”或“死节”之说。“气节”作为伦理范畴,则主要指士大夫身处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正气与操守,如汉朝苏武的临死不屈,宋朝文天祥的视死如归,明朝高攀龙、顾宪成的刚正不阿等,就是“气节”的表现。推而广之,诸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不计生死为民请命的正义感,可杀而不可辱的自尊精神,不随波逐流的独立人格意识,也是“气节”的表现。如果淡化其中的道德内容,所谓“气节”,实质上就是“横而不流,苏世不移”的独立精神与人格,这个意义上的“气节”在现代汉语里仍然是一个褒义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