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有哪些标准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的鉴赏标准与创作要求,林丛龙先生在《诗苑寻芳》一书中概括为:情真、味厚、格高。下面我们便分别详细讲解。

(1)情真。情真,即真情实感。不能虚情假意。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这些话都说明了“诗主情”的道理。诗是诗人情感的强烈反应。唯有真实的情感,才会有美的诗篇。例如苏东坡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本词的悲伤基调。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词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这说明了诗贵情真,情真才有好诗。

(2)味厚。诗讲究韵味,韵味一般指自然含蓄,天机活泼,超越言象之外,令人悠然神会而余味无穷的独特审美境界。韵味,亦可称之为“诗趣”。理趣。诗有理趣,是指诗人在诗里讲述道理,发表议论,应该使作品充满诗意和趣味,富有艺术感染力。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诗都极富理趣。另外禅趣亦应归入理趣之中。事趣。事趣包括物趣,是诗人对事物的体察入微,描写事物富有情理或情趣。如皮日休《闲夜酒醒》:“醒来山月高,孤枕琴书理。酒渴漫思茶,山童呼不起。”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些诗把生活琐事写得富于诗情画意,也只有诗人能够感受到。情趣。其意义主要有三:其一,是指人的志趣、志向、爱好、追求。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是托物言志的一种情趣。其二,主要指诗人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如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中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其三,指艺术作品产生的某种动人的力量,使人得到特定的审美感受。如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试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诗中通过捣衣声来寄托戍妇无限的哀思。她希望捣衣声能让已成白骨的丈夫听到,在砧声里彼此的惜念和安慰,其情之深,实为可悯。景趣。景趣是诗人对景色所产生的情趣。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种取景自寓的诗亦是一种景趣。是诗人从自身处境、立场和性格出发而塑造的一个富有象征性意味的景趣,表现了他不畏孤立打击,高洁自赏的品质。谐趣。寓庄于谐,使读者在轻松中受启迪。在幽默中抒发了严肃的人生感慨,具有警人猛醒的艺术魅力。如罗隐《感弄猴人赐朱绂》:“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如何学得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罗隐为了应科举考试,历尽艰辛十试不第。而一个耍猴的,因博得君王一笑,就轻而易举地升官,朱绂加身,怎不叫人愤慨不平?这种把原本荒唐滑稽的笑话,说得如此一本正经,实在辛辣诙谐,令人为之喷饭。

(3)格高。《诗中密旨》有云:“诗有二格:诗境高,谓之格高,意下,谓之格下。”林从龙说:“所谓格高,即指作品能引导读者进入一种高尚的境界。”格高也就是立意高。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例如:

唐天宝十一年(752)秋,高适、岑参、杜甫等人同登长安慈恩寺塔,每人各写古诗一首。先抄录如下:

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

香界泯群有,浮图岂诸相。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言是羽翼生,回出虚空上。顿疑身世别,乃觉形神王。宫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盛时惭阮步,末宦知周防。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

全诗通过对慈恩寺周遭环境的描写以及对佛理体验认识中,抒发了个人仕运不佳的不满情绪。可谓是牢骚满腹。

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前十八句描摹慈恩寺塔的孤高、突兀、超逸绝伦的气势,以及佛塔周围苍茫、古寂、清幽的环境,烘托出一派超脱虚空的气氛;末尾四句,抒发情怀,流露出怅惘之情。全诗表达了登临后忽然领悟禅理,产生出世的念头。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惊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泰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悉。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诗中通过感事,追思贞观之治,写出对政治清明的深切怀念。最后转到对趋炎附势的谴责与鞭挞。全诗有景有情,寓意深远。表达了杜甫对国家破碎,时局艰危的关心。

以上三首为同一题材,四个人的格调是不同的。高适风格沉郁顿挫,岑参风格飘逸清丽,而杜甫风格则悲壮雄健。由据观之,思想,决定了一个人作品的高度;情感,决定了一个人作品的深度;阅历,决定了一个人作品的宽度。而天赋,决定一个人作品的灵性。这四者的结合,就决定了一个人作品立意的高格。

人有人格,诗有诗格。诗格的高低,是由立意高下来决定的。所以林从龙又说,诗品取决于人品。好的诗词,都能反映作者高尚的人格和审美情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