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甫·石壕吏》原文注解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投:投宿。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一何:多么。邺城:打击安史叛军的前线。附书:带信。河阳:在黄河北岸,今河南孟县。

入选理由

杜甫现实主义诗篇“三吏”“三别”中的名篇,是关注人民疾苦的代表作,有“诗史”的价值。

诗词赏析 诗人因为替朋友房琯说情而得罪肃宗皇帝,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于是有机会往来于华州到洛阳的途中。在这一段时期中,诗人目睹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很多痛苦和灾难,怀着关心国事,关爱人民的炽热情怀,他用头脑和手中的笔写下了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和本篇,简称为“三吏”,以及《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简称为“三别”。这六篇诗歌连同诗人的其他名作,是现实主义的优秀之作,是用诗歌的形式记录历史,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的历史资料,因而有“诗史”之称。

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及唐王朝征兵拉夫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是作者当年往来于洛阳和华州时的真实见闻。

全诗以石壕村中一家人的遭遇和命运,以点带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诗一层一层地叙述见闻,一层一层地写出了那家人的痛苦遭遇。最让人扼腕悲叹的是在叙事的最后,连一个老太婆也被抓走充军干杂役去了。结尾处作者用呜咽的哭声为我们记载了永远难以抹去的人民的苦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