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演义》小说简介|剧情介绍|鉴赏
黄世仲著。四集八卷五十四回。1905年起在香港《有所谓报》和《少年报》连载,1908年香港《中国日报》社印行单行本。后有民国三年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本等。近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重行整理出版排印本。
《洪秀全演义》写太平天国兴亡的故事。清道光后期,丞相穆彰阿受宠幸,揽权结党,凶狠好杀; 朝中侧目。太子琏婉言责之。穆彰阿挟恨诬陷。道光皇帝听信谗言,怒将太子踢死。消息传出,全国纷纷。
广东花县有洪秀全、冯云山者,胸怀大志,隐居山中读书,结识智谋之士钱江。共论时势,意气相投,乃聚洪家结义。
广西人萧朝贵慕名拜会钱江,因与洪秀全相识。议定借名外教以举事。洪、萧乃入天主教,赴广西,以传教为名,组织起义力量。传教士秦日纲、绅士胡以晃、大地主杨秀清、绿林好汉罗大纲和李开芳、林凤翔等相继参加。
秦、洪在桂平教堂被捕,县衙差役韦昌辉密谋释之。韦妻与人通奸,以告发相胁; 昌辉杀妻,与洪越狱而遁。
洪、韦等逃到金田,在当地士绅、保良会首领黄文金支持下兴办团练。经冯云山斡旋,武秀士谭绍洸与黄文金捐释前嫌,重敦旧好。各处保良会联合一起,声势大振。
官府到金田搜捕洪秀全。洪等领导保良会员起义,大败官军。智勇足备的富商石达开赶至同举大义,供给钱粮,扩大队伍。遂分兵两路,各由洪、石统领,向永安、梧州进攻。副都统乌兰泰引军截击,中伏身亡。洪仁发领兵收服富平流寇张嘉祥,受骗,得而复失。洪军向桂平进发。
萧朝贵等偷袭梧州关,获大批军械,与杨秀清等在桂平起兵接应洪军。大队向全州挺进,在灌阳与提督向荣、张必禄激战。向荣败,张必禄被困自毙。冯云山中流弹牺牲。临终前密嘱萧朝贵,叫他提防杨秀清。
石达开至滕县敦请“躬耕陇亩”的智略之士李秀成参加义军。
军师钱江计袭平乐府,大败钦差大臣赛尚阿。杨秀清引军向灵川进攻,轻敌中伏,被广西知府江忠源击败; 幸得洪秀全大军接应,才转败为胜。向荣在败逃时为流寇张嘉祥所救。向收张为义子,改名国梁,升都司。
石部李秀成智取柳州,进而攻占永福,至灵川与洪师会合。洪秀全、钱江商议建国,取名大汉,议定营中官制。全军向湖南进发,前部石达开发布檄文,远近震动。投顺者不计其数。
道光帝殁,咸丰即位。调赛尚阿回京,命劳崇光办理广西军务,任叶铭琛为两广总督,又令湖南巡抚张亮基募兵堵御。在籍侍郎曾国藩请旨兴办团练,罗泽南、杨载福、塔齐布等为其重要骨干,分统各路。
洪军入祁阳,议取衡州,陈玉成来归。张亮基用胡林翼为参谋,与曾国藩分道驰援衡州。曾军败。萧朝贵不听李秀成劝告,率部轻进,中胡林翼之伏而死。洪军下衡州,曾国藩败逃。
洪军攻衡阳,绕长沙,取岳州。在岳州建立太平天国,推戴洪秀全为天王,改订制度。洪秀全拒钱江、李秀成、石达开等之谏,封杨秀清为东王、韦昌辉为北王,追封冯云山为南王、萧朝贵为西王; 又封洪仁发为安王、洪仁达为福王、石达开为翼王、钱江为靖国王领丞相事……一律蓄发易服,恢复 “皇汉威仪”。
太平军攻武汉,湖北巡抚常大淳自缢。大军乘胜东进,总兵汤贻汾自刎。钱江用计斩安徽巡抚蒋文庆,占领安庆。洪宣娇据镇江,石达开下太平府,太平军破金陵。于是,天国定都金陵,加封官爵,完善制度,祭明太祖陵,派洪仁玕出使美国。
李秀成与胡林翼、江忠源、鲍超等力战于武汉、庐州之间。林凤翔、李开芳率军北伐,先胜后败。战将相继阵亡,北伐军全军覆没。
杨秀清擅权骄纵,韦昌辉杀之,而后自刎。洪仁达诬陷石达开与韦同谋,石被迫带兵出走。钱江百念俱灰,遁迹隐居。
李秀成主持天国军事,与陈玉成、谭绍洸、罗大纲、李世贤等转战于东南各省,清名将向荣、罗泽南、温绍原、张玉良、张国梁、和春等先后败死,浙江巡抚王有龄自缢。
洪仁发、洪仁达把持朝政,嫉贤妒能,使有为者不能尽其所能。虽经李秀成等竭力苦斗,给清军以重创,原湖广总督杨沛、安徽巡抚李续宾、署理安徽巡抚李孟群、提督塔齐布等相继殒命; 但重镇九江失守,主将林启荣阵亡,接着武昌陷落,金陵再度被围,太平军骁将李昭寿献滁州投降清廷,天国形势日趋危急。
小说力排古来“成王败寇”之谬说和清廷 “发逆洪匪”之诬称,集中描绘了太平天国金田起兵后与清军进行的种种叱咤风云、艰苦卓绝的战斗。通过这些战斗,充分表现了太平天国将士高举义旗,救民水火的革命气概和英勇顽强、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热情歌颂了天国领导革故鼎新,经天纬地的英雄业绩;同时,有力地揭露了清朝统治者的腐朽、丑恶,谴责了官兵的残暴和曾 (国藩)、李 (鸿章) 等汉奸民贼勾结外国侵略者屠杀同胞的罪恶行径,并反映了人民的苦难,以及他们对清军的切齿痛恨和对太平军的衷心爱戴。在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肆意诋毁、污蔑太平天国起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兴之时,写出这样的作品是很有进步意义的。书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今天的读者也还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古代讲史演义,或揭露昏君奸臣的暴虐荒淫,歌颂“英主贤相”的建功立业; 或宣扬儒家“仁政”,鼓吹王权至上,散布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或叙述官军镇压农民起义的历史,描绘“草泽英雄” 归顺“真命天子” 帮打天下的故事; 或鞭挞颜事敌, 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 表彰忠君卫国、 坚贞不屈的抗战将领……。《洪秀全演义》则极力强调“种族大义”,宣扬 “上下平等”、“男女平权”,一切政治“去专制独裁”、行“立宪议会”,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描写成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些,都表现了时代的特点。
在艺术上,文字尚简朴流畅,结构也比较严密紧凑。头绪虽多,脉络分明;战事纷繁,前后贯穿。它不象其他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小说那样抽象的说教多于具体的描绘,缺乏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洪秀全演义》的主要篇幅是描写战争。这些战争,在作者的笔下,虽是粗笔勾勒,但各有特色;全书八十余战,绝少雷同。在具体描写中,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采取虚实结合的手法,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如同时攻宿松、太湖,前者详叙,后者一笔带过; 争武昌主要是正面描写,定金陵多侧面叙述; 下芜湖从敌人口里说出,占九江、取岳州又先写进军,后作交代: 使作品不显得呆板、累赘和沉闷。这都表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黄世仲固然没有象《三国演义》的作者那种如椽笔,把战争描写得那样波澜壮阔、惊心动魄,那样绚烂多彩、引人入胜; 但他在《洪秀全演义》 中用充满爱憎感情的笔触描写的一个接着一个的紧张战斗,却也雷震霆击,扣人心弦。如洪秀全金田起义首战大捷,清副都统乌兰泰轻敌冒进,全军覆没。——读者正为洪军的胜利欣喜雀跃,却不料闯出个卤莽任性的洪仁发,把个已为瓮中之鳖的张嘉祥活活放走,致造成以后天国的“心腹之患”,顿觉大煞风景!紧接着,萧朝贵出敌不意,劫梧州枪械成功; 读者又回嗔作喜,精神为之一振。全州一役,洪军虽胜,但主帅冯云山中弹身亡,实又令人懊丧!此后钱东平运筹帷幄,洪军节节胜利,读者欢欣鼓舞。直至战衡州萧朝贵中伏牺牲,人心遂又为之一沉: 既哀其不幸而又惜其不听李秀成之谏! 太平天国定都金陵之后,林凤翔北伐和林启荣九江保卫战更加激动人心。特别是他们最后尽忠天国,壮烈牺牲的战斗场面,写得悲壮激烈,感天动地。它象磁石一样吸住了读者的心,使读者仿佛身历其境,为他们的胜利而喜,为他们的失败而忧,为他们的牺牲而浩叹不息!
另外,书中有些重大的战斗,也写得曲折引人。如第二十四回写洪军一路势如破竹,向金陵胜利进军之时,军师钱江却下了一道“退兵”的命令。这时,洪军中纷纷议论,提出疑问; 读者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钱江的葫芦里卖什么药。待读到后面,始知那是诱敌之计。而清军的“中计”,也写得一波三折,摇曳多姿: 钱江针对向荣 “久经沙场” 的特点,一 “退” 再“退”三“退”; “老成持重”的向荣唯恐中计,一再迟疑,想追而又不追,不追而又“分兵两停”,一守一追,真可谓谨慎极矣,然而最终还是陷入了洪军的包围。后面又写向荣被困又得救,得救又被困,四次濒于绝境,四次绝处逢生。这场战斗,全文不过一千五百来字,写得三回六转,波澜起伏。其他如陈玉成血战二郎河、李秀成大败曾国藩等,也都写得龙腾虎跃,有声有色; “李秀成义葬王巡抚”、“李秀成义释赵景贤”等,则写得不落窠臼,别有情致。除对清战争之外,写太平天国内讧几回,如“钱东平挥泪送翼王”、“韦昌辉刎颈答钱江”,更是愁云泣雨,沉痛悲凉,令人心酸落泪,不能卒读。
晚清小说中很少英雄形象,尤其少成功的人民英雄形象。侠义公案小说中的英雄,虽有锄暴安良的一面,但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走卒。狭邪小说写优伶、妓女和狎客,其中固不无揭露社会丑恶和同情伶人、妓女的悲苦命运之作,更多的却是对剥削阶级荒淫腐朽生活的欣赏和赞美。大量的谴责小说,旨在暴露清末社会的黑暗,抨击封建统治机构的腐败,所写多是“卑污苟贱”的牛鬼蛇神,缺乏代表时代精神的正面人物。资产阶级革命小说,激切的爱国热忱和强烈的革命激情感人至深,但个性销溶到原则里,书中的英雄常常成为革命思想的单纯号筒,不是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洪秀全演义》则塑造了一批光辉动人的英雄形象。
林启荣胆大心细,英勇机警,处事不苟,临危不惧,是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常胜将军。他平时敬老爱幼,抚孤恤寡,和人民相处如同一家; 有了功劳归部下,凡是奖赐尽赏战士,遇有死伤必亲莅吊问,所以深得兵民爱戴。自镇守九江以后,五六年中,清军发动了大小数十次攻战,损失了七八万士兵和数百员将校,而九江巍然屹立。最后以孤城与曾国藩水陆五路十余万众浴血奋战,百计破敌,矫然不移。城破之后,军民犹抵死巷战,奋勇与清军格斗,“极至手无寸铁者,犹以石掷”,从午至夜,军民两万余人全部战死,无一降者。林启荣被炸身亡,“双目犹闪闪如生”。这一仗打得惊天地,泣鬼神,气贯长虹,而林启荣忠贞不二的品质,排除万难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林凤翔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形象塑造得也很丰满。他年近六旬,投杨秀清参加金田起义。洪秀全定鼎金陵后,拜他为大将,统兵十万,兴师北伐。那时,他已六十三岁,但还是“精神矍铄,志气恢宏”,凛然使人望而敬畏。他久经沙场,富有作战经验,善于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大军刚到扬州,便以“败”骄敌,然后周密部署,一鼓尽歼胜保、杨殿邦部,夜毁清军营垒六十九座,斩清将二十余名,从此声威大震,清兵望风披靡。他英爽奋发,威武雄健。扬州守敌数万,他只带精壮军士百人,乘夜缘绳抢上城头,砍开城门,夺取全城。继以排山倒海之势,平清河,拔淮安,唾手得兴化,传檄定盐城,西向袭凤阳,北进降南平……俯仰之倾,纵横五、六省,连下十余郡,“各州县听到林凤翔名字,小儿不敢夜啼”。老将的神威,渲染得可谓淋漓尽致。
识大体,顾大局,不以私恩废公义,这一优秀品质,使得林凤翔的英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天朝内讧,东王及其党羽被杀,消息传到林凤翔军中,将士汹汹,杨辅清致书密约举兵反攻金陵,林凤翔严辞拒之曰: “在士为知己者用,某岂不为之伤感。但东王知遇,只私恩耳; 国家大计,乃公事也。某岂能以私废公?”“若以同室互斗,万一清军乘之,恐举天国之君臣无葬身地矣。辅清竖子,不知大义,天下岂可以私愤而为乱者乎?”接着,他便分别派人函达原为杨党的北伐大将李开芳和吉文元,勉以“顾全公义”,自己也从扬州起程,挥师北进。一场更大的内乱,就此消弭于未萌,林凤翔的形象也显得更为高大。
但作者并没有使这个人物的性格简单化。作品也写他十战十捷,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辉煌胜利以后,滋长了严重的骄傲自满情绪,以致谁的话都听不进去。结果,孤军深入,在天津一带被清军僧格林沁、胜保等部四面包围,全军覆没,给太平天国事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
然而,林凤翔终究不失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当他在静海地区面对数十万清军,四面受敌的严重时刻,他还是充满豪情壮志,身先士卒,冒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中弹受伤以后,由于众寡悬殊,亦恐被俘受辱,拔剑自刎而亡。真是生得光明磊落,死得壮烈英勇!
艺术形象是现实生活的集中和概括,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是充满血和肉的活人,他既生活在受一定生产力制约、一定阶级意识支配和旧的传统思想影响的现实社会中,就不可能是纯而又纯、完美无缺的 “圣人”。《洪秀全演义》的作者,在这里不仅写了林凤翔跃马横刀、冲锋陷阵的英勇行为和忠贞不渝、明达无私的高风亮节,而且写了他喜功好胜,由胜而骄,因骄致败的严重缺点和错误,以及最后身陷重围,深悔前愆,但仍坚强不屈的可贵品质。这就使得林凤翔那沉毅勇决的英雄性格分外真实可信,富有艺术魅力。
李秀成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形象。在他出场以前,通过石达开的谈论与推荐,便已在读者心目中造成了 “此人不同寻常” 的印象。他原名守成,十三岁时要求父亲另改别名,理由是“儿愿为开创英雄,不愿为守成人物”。及长,其父每欲为之婚娶,他答道: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终不娶。这些,都表现了他自幼胸怀大志,抱负不凡的特点。金田起义不久,他和石达开纵谈国事,一方面认定洪秀全是当今第一位英杰,同时又指出他易于“苟安”的致命弱点 (而这,正是后来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充分表现了他超凡的识见。他一到太平军,便看出洪秀全“多疑”的特点,坚决不“骤居参谋一席”,而愿“在行伍间”“先立功勋”,以“动彼而坚后来之信任”,这进一步表现了他的知人之明和自信。出奇制胜取柳州,他初露头角。衡州一战,大败曾国藩军; 谏阻萧朝贵追敌,萧不听而遇伏殒命: 显示了他出众的军事才能。汉阳激战,亲自擂鼓催进,子弹洞穿左臂,“忍痛擂鼓愈猛”,表现了他无比的坚强与勇敢。定都金陵后,力主乘胜前进,以“倾国之众”“会攻北京”——断清妖之首而定天下,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坚决反对“同室操戈”,杨秀清屡用爵禄笼络,他不阿附;石达开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不跟随出走: 表现了正直无私的可贵品质。他知人善任,治军严明;凡攻城,先“与诸将透商”;每得地,必赈济灾民;优待降将,礼葬亡敌;所过之处,百姓“多具香花迎接”。天京事变,东、北二王被杀,翼王带兵西走,天朝元气大伤,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奔走于京城内外,一柱擎天,力挽颓势。虽遭安、福二王妒忌排斥,仍负重致远,委屈求全; 屡受天王无理切责,始终忠心不贰,鞠躬尽瘁。这是集古来将相之长于一身的人物。
小说中的韦昌辉与历史的真实出入很大。但作为文艺作品,这个毁家赴义,舍身殉国的豪侠之士的形象,写得鲜明突出,跃然纸上; 特别是他最后为国自处一段,情词悱恻,相当感人。其他如足智多谋的钱江,见义勇为的冯云山,骄桀忌刻的洪仁达等形象,都给人以深刻印象。作者写洪宣娇的笔墨不多,但她那跃马登城,搴旗斩将的飒爽英姿,也使人不能忘怀。比较起来,石达开的形象稍显逊色。历史上的石达开,在太平天国的领导集团中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他文武兼备,多谋善断。太平军自永安至金陵,“与清军大小数百战,独达开所部未尝挫”。九江之战,以窳船楛炮胜强敌,覆湘军水师,几擒国贼曾国藩,威震全中国。出巡安庆,问民间疾苦,百姓安之。军入江西,沿途伐罪吊民,四方望风归附。天京事变,杨、韦构祸,自残手足,诛戮无辜,他起兵靖难,合朝欢腾,同举辅政。然竭忠见疑,被迫出走,孤军奋战,势穷力屈,卒为 “舍一身以全三军”而自投清营,受审时痛斥清廷无道,敷陈革命宗旨,“临刑之际,神色怡然” (见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等)。小说虽然也说他 “识略盖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等等,但内容不够充实,缺乏生动具体的描绘,他的英雄才略也没有得到充分表现。这可能和作者着重在刻画李秀成的形象有关。不过,第三十回写他在刀光剑影中诗章却敌,却颇显其卓荦不群的英风豪气和雍容儒雅的儒将风度。
洪秀全的形象虽不比实际生活中的洪秀全更高更典型,但也有他的特点。在中国古来许多演义小说中,人物性格是缺少发展的,而这部作品中洪秀全的思想性格却随着他的地位的变化而变化。起义之初,他深痛政治之黑暗,怒斥朝廷之无道,高举义旗,吊民伐罪,确是中国亿万被压迫劳动人民的代表。“英雄一恸气将绝,何时剑溅匈奴血”的慷慨悲歌,表现了他的英雄怀抱和气概。假传道之名,号召群众,联络同志,创建义师,表现了他的宣传和组织才能。“计赚杨秀清”,“义说黄文金”,表现了他过人的聪明才智。师奉钱江,兄事云山,识罗大纲于绿林之中,拔石达开于江湖之上,折节下士,爱才若渴,表现了他领袖的器度和识略。金田发难,首战大捷,表现了他的指挥才能。身入囹圄,傲然不屈; 攻城克敌,亲冒矢石,表现了他无私无畏的英雄本色。总之,洪秀全在前期不愧是一位农民起义的出色领袖。可是,很快,随着战争的胜利,太平天国的建立,洪秀全当上天王之后,他的思想性格的消极面突出起来。表现为政治上缺乏远见和进取心,苟安保位的思想日益严重; 过去许多优秀的思想作风急遽消失,礼贤下士代之以宠信洪家兄弟,从善如流改变为拒谏饰非。他坚持封王定爵,种下后来诸王争权内讧的祸根; 不及时全力北伐,致使清廷重振旗鼓,合围金陵; 断事不明,酿成 “天京事变”; 为保金陵小朝廷的帝王生活,他又叠诏召回李秀成皖赣之师,致中曾国藩“声东击西”之计,九江陷落,武昌、安庆相继失守;听信两兄谗言,一任其对深孚众望的翼、忠二王诬陷迫害,使达开远奔,秀成不能尽其用心……小说虽然没有写完,但太平天国之失败已成必然之势。在这个时期产生这样一个人物,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当时,中国社会虽然已经进入近代,但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还很幼弱,中国的资产阶级还没有登上政治舞台。洪秀全还只是一个农民阶级的代表,他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太平天国事业的成功和失败,归根到底与这个阶级的历史局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伟大的人物固然 “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但他决跳不出历史为他建造的舞台! 小说的作者在描写中虽然有不少具体情节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但总的来看,还是反映了这个历史人物的面貌的。
本书另一特点是写清朝官吏也不简单化。一是他们并非铁板一块,常常为了个人利害发生矛盾,或争权夺利,不相统属; 或以邻为壑,顿兵观望……二是他们各有其反动的特点,如陆建瀛昏愦无能,温绍原“善于守御”,胡林翼“精干”而自负,张亮基平庸而“谦抑”,鲍超勇鸷凶残,塔齐布强悍健斗,王有龄“机警”且“治军有恩”,向荣“短于机谋”但“勇于争战”,左宗棠专权好胜而“颇有决断”,曾国藩虚伪而很有一套笼络人才的本领。这就摆脱了敌人都是青面獠牙的鬼怪那种模式化的写法,也避免了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提到的中国古小说中 “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缺点,从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洪秀全演义》是一部以太平天国起义为题材的历史小说。由于作者有意识地把它看作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工具并主要是根据民间传说创作而成,书中不少具体情节不符合历史真实。如关于清廷宫闱秘事、天朝政治设施以及杨秀清、钱江等的许多描写,就与实际事实的距离较大。即便所引的诗、文、诏、檄,虽有根据,也未必可靠。比如第三十回写的石达开《答曾国藩五首》,虽然自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发端后一些诗话、野史、诗文钞等竞相转载,其实这是高天梅的伪托。当然,小说不同于史书,自不必事事属实,《三国演义》并不因为它 “七实三虚”而有损它的光辉。
小说的主要缺点是太平天国起义反封建统治的思想为狭隘的种族主义所掩盖。强调反满而忽视反封建,这可以说是清末许多资产阶级革命派作家作品的通病,《洪秀全演义》也不例外。在艺术上,粗线条的叙述多于具体的描写,有些地方模拟《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痕迹太显。如写洪仁发执意要跟胡以晃去桂平县牢里救洪秀全的一段对话,与《水浒传》第六十一回李逵坚决要跟吴用去北京说卢俊义上山的描写,几乎如出一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