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宋·张载《张载集》。
解析:
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张载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祖父张复,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后赠司空。父亲张迪于真宗初携妻陆氏上任于陕西长安,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生张载。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任涪州(今四川涪陵县)知州,后赠尚书督官郎中,祖父和父亲都是中小官吏。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家议归葬开封。15岁的张载和5岁的弟弟张戬,与母亲护送父柩越巴山,奔汉中,出斜谷,行至眉县横渠,因路资不足加之前方发生战乱,无力返回故里开封,遂将父安葬于横渠南大振谷迷狐岭上,全家也就定居于此。以后张载就生活于此,人称他为“横渠先生”。
张载是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关学是他在关中地区讲学而形成的一个大的学派。比他稍晚的是程颢、程颐兄弟创立的洛学(因是洛阳人而得名),再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了。关学和洛学是理学的学派之一,也是朱熹思想的先驱。
张载少年时很喜欢读书,范仲淹建议他读《中庸》以及其他儒学典籍。读完《中庸》后,张载还觉得不满足,于是又大量阅读了佛教和道教的书。但悉心研读几年之后,他觉得还是没什么大进步,于是又回到儒家的经书上来。
公元1057年,张载考中了进士,后来被宋神宗授予崇文院校书之职。由于他和王安石看法不一,在弟弟张戬因上书批评王安石而被贬官之后,张载担心受到牵连,干脆辞职回乡了。他隐居在横渠读书,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他广招学徒,形成了关学学派。
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气”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凝聚,一种是消散。凝聚时就成为万物,通过光、色显现出形体,使人能看到;散则成为虚空,无光无色。但是,凝聚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所以叫“客”;消散也不是消失得没有此物,只不过是人们的肉眼看不到而已。
他用“太虚”表示“气”的消散状态,这是本来的原始状态,“气”是“太虚”与万物的合称。
在《西铭》中,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无与也。”乾坤是天地的代称,天地是万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混合,处于宇宙之中,因为三者都是“气”聚而成的物,天地之性,就是人之性,因此人类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朋友,万物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但天下万物又不是绝对平等的,有严格的等级界限,是先天存在的。他在《正蒙·动物》中说:“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物之既形而有秩,知序然后经正,知秩然后礼行。”古文中常用一字来表意,现在则常用两个字的合成词来表意,如“秩序”,分开成两个单字,含义也是相同的。
张载认为,等级是天然的、先天的,所以人应该承认、遵守这种等级,应该遵守伦理道德,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命运的安排,任何人都不能逃避这种义务。后来,朱熹充分发挥了这种思想,使之更加系统化。朱熹死后,这些理论很快在南宋末年被统治者利用。从此以后,元明清各个朝代一直把它作为统治思想传播使用,从而强化了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
同时,张载还继承了孟子的性善理论,认为“天性”开始时是至善至美的,但最终能否达到至善的境地,还在于后天的自我努力。对于人的欲望,他认为不全是恶的,在一定范围内是合理的,这是符合“天理”的,但如果过分了,就是“人欲”,应该克制、消灭。他提倡“立天理,灭人欲”,后来也被朱熹发挥成“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对于“天理”和“人欲”的区别很清楚:吃饭就是天理,要吃美味佳肴就是人欲。理学思想中安于现状、保守的特点从这方面可以很清楚地反映出来,这就是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抨击儒家思想时的主要攻击点之一,也是我们现在应该从思想中剔除的因素。敢于进取、不惧失败才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和国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