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赏析·渡汉江/宋之问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名篇赏析·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的人品极低,谄事武则天及其宠臣张易之、张宗昌,成为宫廷的御用文人。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宋之问是忘不了昔日的富贵荣华的,所以第二年就悄悄从泷州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了这一首诗。

俗话说“事不关心,关心则乱”。这里所说的“关心”,是过分在乎的意思。游子在外,没有家里的消息,是生,是死,是荣,是辱,都不知道。如果是一般的熟人朋友也就算了,但那是父母妻子,是自己最亲的亲人,他们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人们的思维习惯,总是怀着最美好的愿望,往最坏的结果猜测。我们先来看一首杜甫的诗。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从长安逃脱,到凤翔见到唐肃宗,写下了著名的《述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其心情和宋之问完全一样。

杜甫的“畏”,宋之问的“怯”,是对什么而言呢?汉乐府中的《十五从军征》给了我们答案。一个十五岁从军,八十始得归的老兵,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乡里人,问了一句“家中有阿谁”,得到的回答却无比残酷:“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家里的人都死光了。从这里我们找到了杜甫的“畏”和宋之问的“怯”的答案。

宋诗的第三句也不容忽视。用“近”和“更”两个词把诗人这种怔忡担忧的心情推向了顶点,读者读到这里,都不禁会替诗人捏一把汗。这首诗的艺术魄力正在于此。

有人说,宋之问写这首诗,说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因为他是从贬所偷偷逃跑回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个“逃犯”。所以离家乡越近,熟人越多,也就越“怯”,怕被认出来。这个理解也许没有错,也许更接近宋之问的本意。但是,文学艺术作品有时会超出作者的本意而带给人不同的艺术感觉。举一个例子:

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的都是施特劳斯家族作曲家的作品。演奏的曲目年年不同,但有一支曲子却是年年不变的,那就是结束的那一首《拉德茨基进行曲》。其实这首曲子赞颂的那位“拉德茨基”,是1848年维也纳革命中一位保皇党的将军。而老约翰·施特劳斯写这一首进行曲,是为了鼓舞保皇党的气势。但是这首曲子真的是太美了,今天我们欣赏它,已经完全没有理会它的历史背景了。如果你真要去较真地挖出这一段历史,去阻止它的演出,倒真有点大煞风景了。

对宋之问的这首《渡汉江》,也应作如是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