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名句】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注释】

选自汉·王充《论衡·自纪》。

佳于目:眼睛看起来很舒服。

悲:动听。

快于耳:听起来很动人。

【赏析】

《论衡·自纪》是王充晚年写成的自传,记述了自己的家世、生平、思想性格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看法,阐述了写作《论衡》的目的,是王充一生思想言行的总结。所以《自纪》也可以视作《论衡》的总序。王充生活在东汉初期,正是天人感应、谶纬符命等迷信思潮泛滥之时,他继承荀子、桓谭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当时虚妄荒诞的迷信思潮进行挞伐,产生了巨大反响。

《自纪》触及文学理论中诸如文学的性质、功能、内容、形式及创作方法、风格、态度以及语言技巧诸多方面,在谈及文学的创新与模拟时,他特别强调了文学的特性:

“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意思是:美女的长相不同,在人们眼里都是美的;动听的乐音声调不同,听起来都是悦耳的。

王充认为,文学作品的特色在于各具个性和风格。这种个性和风格,是作家个性特征在作品中凝聚的结果。例如,不同的美女,相貌各异,但在人们眼里都是美的;动听的音乐,声调不同,但都是悦耳的。他还举例说:“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强调文学的个性特点。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文学作品的个性特点,实际上就是作家独创性的体现。个性是单个人所独有的,与众不同的特性,它有自己独有的风格、情操、兴趣、思想、感情、心理、情绪、气质、行为、性格、命运等精神特征,而且具有独一无二的表现形态。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将自己这种独特的心理特点,融会到作品中去,便显示出自己创造性的个性特征。

王充鼓励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有所创新,提出“时移世改文必变”的历史发展观,指出文学作品不能脱离现实、盲目崇古,更不能强求一致、生搬硬套。这些主张对汉儒们“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是一大挑战,同时对陈陈相因,模拟成风的汉赋也是一种大胆的批评和矫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