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为女而贞烈,或为妇而贞节,是皆足以励世》原文解读|译文|感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原文】

或为女而贞烈①,或为妇而贞节②,是皆足以励世。

【译注】

①贞烈:刚正而有节操,宁死不屈。②贞节:“贞”为“正”,用在女性对男子,特别是妻子对丈夫的关系上,则是指专一。

为女子、妇人一定要贞烈、贞节,这些都能够激励世人。

辑自歙县《许氏宗谱·风例》的规定。

【感悟】

秦汉时期,女性伦理之中的贞节观念,并没有被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加以倡导,女性再嫁乃寻常之事。至宋代,理学改变了中国的学术思想以及风俗制度,也使妇女的贞节观念在崇古的基础上愈演愈烈。经过宋、元、明三代对贞节观念的极端倡导,在进入清朝以后,贞节的含义变得比较偏狭,似乎成了一种宗教。

【故事链接】

徽州牌坊

作为“徽州三绝”之一的徽州牌坊,从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的尚有100多座来推算,明清两代徽州建有牌坊千座。徽州的牌坊,式样各异。从建筑风格上看,有冲天柱式、门楼式;有一字形排开、口字型合抱;有两柱、四柱的,也有八柱的。从建筑材料上看,有砖、木的,更多的是石材的。从其内涵上看,有为科第高中而建的功名坊,有为仕途得意而建的恩荣坊,有为表彰尚义、孝友、贞节而建的善行坊。

在旧时徽州的一府六县中,歙县是保存牌坊最多的地方。著名棠樾的七座牌坊,并不是按年代排列的。它的排列顺序是:自东往西分别为尚书坊、孝子坊、节孝坊、慈孝里坊、孝行坊。突出了徽州人崇尚的“忠、孝、节、义”。

另外丰口村有四柱四面石坊,相传许国石坊就是仿造它而建造的;昌溪木牌坊是现仅存的二百座木坊之一;许村的“双寿承恩坊”是皇帝恩准为一对年过百岁的夫妻建造的;位于歙县中学里的“三元坊”,额坊上题有状元、会元、解元等字,是倡理重学的见证。

尊程、朱理学的徽州因徽商长年在外,为表彰妇女的贞节坊为数不少,仅徽州绩溪县明清两代就立有三十多座。

【延伸阅读】

据弘治《徽州府志》记载,宋初徽州府内尚无贞节牌坊;元代建贞节牌坊1座;明代则是14座。明弘治年间,徽州就有152位记入史册的贞节烈女。《古今图书集成》记载,“烈女”、“节妇”唐代只有51人,宋代增至267人,明代达36000人,而到了清代,仅安徽休宁一县,就有2200多人。

建于1905年的“孝贞节烈坊”旌表的数字更为惊人:“徽州府属孝贞节烈65078口。”其实当时全国人口不多,加之官方记载的统计数字是不完整的,还有不少女子未被记载,因此这些数字是极为惊心动魄的。徽州贞节之风盛行,正如清歙人赵吉士所言:“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而商人妇则占了绝大多数。节妇人数之众,贞节牌坊之多,昭示了徽商妇“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的凄凉人生以及由封建礼教纲常所造就的惨烈人格。她们用自己的鲜血和青春换取了一座座的贞节牌坊——封建伦理的人造化石。从女性视角而言,贞节牌坊就是明目张胆的枷锁。徽商妇们用切身利益维持着封建礼教;用血泪和生命维护这种捆绑自己的锁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