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农之望岁,固也。奈何以岁一不登而辍耕乎,且吾业已悔之,汝复蹈吾悔耶?
【译注】
这句话的意思是,农民期望丰年,这是一定的。怎么能因为一年农业歉收而不再耕种了呢?并且我已经后悔弃儒从商了,难道你要重蹈我的覆辙也后悔一辈子吗?
辑自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
【感悟】
这是歙县商人汪珮劝慰他两个弟弟的一句话,鼓励他们即使这次失败了孟子评论墨家的“兼爱非攻”时说的。他主张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故事链接】
徽商在教育子弟的时候,善于寓教于喻,具体形象地阐述道理。如歙县商人汪珮,年轻时因家庭贫困,遵父命弃儒就贾,以供养两个弟弟学习儒业。后来其大弟未中县学,也准备弃儒就贾。汪珮劝导他,把一次科场失利喻作农民的一年歉收,以告诫其弟不可弃儒,顿时提高了其弟的觉悟,于是其弟“感公言,趣归发愤,卒有文名”。又如歙县商人方其柏“尝戒其子矩曰:‘葛犹能屈其根,人胡不如?’”(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以此诫子维护宗族利益。再如歙县闵氏,其仲子“丁年陆沉,其党讽之学贾曰:‘其利速,无宁以于思而希傥来。’”闵氏不想因为经商“利速”,而让儿子放弃正在攻读的儒业,为劝子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宜人曰:“树木者芘非旦夕效也。”〔(明)汪道昆《太函集》卷55,《诰赠奉直大夫户部员外郎程次公暨赠宜人闵氏合葬墓志铭》〕她以树木成材为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耐心等待的重要和锲而不舍追求的必要。用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或道理,这可以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明清徽商家庭能够运用这种教育艺术,表明他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知识。
【延伸阅读】
通信教育子弟
明清时期,通过书信对子弟进行施教的徽商很多,他们在信中所传达的教育内容也无所不包。如黟县商人余光徽在长子就学他乡时,他“书以谕之曰:‘为学当修身养性,艺术为次。’”(民国《黟县四志》卷14,《杂志·文录·余光徽传》)以此教子明确读书治学的目的。歙县吴伯清“弃儒就贾淮海之间”不能经常回家,所以他不仅“寓书”其妻,嘱咐她“善课儿”,而且直接与儿子吴士奇通信联系,在儿子吴士奇始“成进士”时,他“以书戒曰:‘臣无二心,当矢策名之,始俗之渐人,中士尤难自持。’”诫子不要沾染官场的恶劣风习,并在信中写下“宁静”、“淡泊”作为其子为官时的信条(明吴士奇《绿滋馆稿》卷5,《先大夫请状》)。出身于休宁商人家庭的赵吉士回忆说:“不孝令交城时曾制羊裘奉(双亲),先大夫辄遗书切责。自是不孝兄弟虽丝粟不敢寄。”“丙辰秋,伯兄(赵吉端)出宰弥牟,先大夫手书时至,谆谆以‘尽忠补过,无旷厥职’为戒。”(清赵吉士《万青阁自订文集》,《先考介庵府君行述》)虽在万里之外,封封家书却已把其父的规诫和期望通统带到,在其教诲下,儿子赵吉士“作吏业,置身家性命于度外,惟知殚瘁竭忠”(清赵吉士《万青阁自订文集》,《先妣汪恭人行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