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乙未竹里纂修宗牒,荷蒙垂青,屡次邀集,恨余有心无力,有愿难偿,派少丁稀,难于梨枣,欲置之而不忍,欲附骥而趦趄嗟乎!未与竹里同修者约有数派,不独我派而已也,因志数言如祝版,以虚望于将来,后之子孙务宜继余之志,黾勉行之勿以余言为谬,是余之厚望也》原文解读|译文|感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原文】

康熙乙未①竹里纂修宗牒,荷蒙垂青,屡次邀集,恨余有心无力,有愿难偿,派少丁稀,难于梨枣,欲置之而不忍,欲附骥而趦趄②。嗟乎!未与竹里同修者约有数派,不独我派而已也,因志数言如祝版,以虚望于将来,后之子孙务宜继余之志,黾勉行之勿以余言为谬,是余之厚望也。

【译注】

①康熙乙未:1715年。②趦趄(zī jū):欲前进而犹豫不前。

这段话记录了周寄寿修谱时遇到经费不足的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因经费不足打算要放弃又不忍;面对现实,只能寄希望于将来,寄希望于子孙。

辑自《绩溪仙石周氏宗谱·旧序三》。

【感悟】

经费对于修谱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事,甚至是头等大事。可见,徽商的积极支持,使这一问题顺利解决。许多家谱都记录了修谱时的经费困难,一些家族最后得以解决,也有一些家族支派因无力承担费用而未完成家谱的修撰。如上,康熙六十年(1721年)周寄寿所言,从中可以看出周寄寿的无奈之情,虽然他对修谱是有强烈愿望的,但“有心无力,有愿难偿”,尽管他没有直接说是由于经费不足而无法预修家谱,但其弦外之音是十分明显的,缺少足够的资金当是其主要原因。

【故事链接】

据《黟县志》载:“江梦勋,字禹功……以廉贾起家……与族人修族谱,筑东溪桥,造北嶂路。”(同治《黟县三志》卷7《尚义》)《婺源县志》也记载,当地致力于修谱的徽商有“俞铨,字以湘,龙腾人。幼失怙……后经商赀裕,为支祖立祀田祭扫,修葺本支谱牒,凡先茔未妥者卜吉安葬,费不下千金”,“吴永钥,安金声,梅溪槎坑人……尤笃根本,修祀厅、葺宗谱,所费不下五百金”,“胡正鸿……若修谱牒,葺祖茔,费皆得任”(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可以说在当地捐资修谱已成一种风气。

【延伸阅读】

从明清徽州家谱历史来看,徽商对明清家谱发展产生影响,最主要的就是经费的支持。据徽州文献资料记载,热心于家谱编修、积极提供资金支持的徽州商人较为普遍。如棠樾鲍氏家族中,鲍肯园“先生由困而亨,顾恒思于物有济,修宗祠、纂家牒、置田赡族,人之不能婚者,举苦节之不能请旌者,则有关于伦纪”(《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卷21,《鲍肯园先生小传》)。另一名鲍氏家族成员鲍光甸,“字治南,蜀源人。幼通经艺,长往扬州营盐策,性俭约而乐于济人。于族中置祠产义田,修谱牒,立家塾于里中,设社田,治坏道,葺废桥,凡有匮乏者,告必应。后以子孙官,累受封赠”(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