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在于谨言慎行
原典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译释
口是我们心灵的门户,如果防范不严,就会把心中的秘密全部泄露;意念是我们心灵的脚,假如意念不坚定,就会走上歧路。
解读
群居守口,独处守心
贺若敦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名将,曾立下赫赫战功,但说话不注意分寸。在一次胜利后,本以为会升官加爵,可是由于奸人所陷,贺若敦不升反降,对此他很是气愤。就在信使来送降职信书的时候,贺若敦当即大发雷霆,大骂特骂。这件事马上就被当时的权臣宇文护知道了,二人素来有恩怨,宇文护就以此事为由,将贺若敦召回,设计逼其自杀。贺若敦自知生还无望,便对儿子贺若弼说:“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然后拿起锥子刺破贺若弼的舌头,希望他能记住自己“祸从口出”的教训,以及“吾必欲平江南”的遗愿。
贺若弼在一开始还是很注意分寸的,谨言慎行,后来在为隋文帝效力的时候,与韩擒虎灭陈,战功斐然,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封宋国公。功成名就以后的贺若弼变得居功自傲、目中无人起来,经常当着别人的面,说宰相不如自己,而自己却以宰相自居,常和韩擒虎争功。三番五次以后,隋文帝也受不了了,他大声地质问贺若弼:“我以高颎、杨素为宰相,汝每倡言,云此二人惟堪啖饭耳,是何意也?”贺若弼顿时吓得赶紧求饶,隋文帝念其有功在身,没有杀他,只是将他贬为庶民,虽然后来又恢复了爵位,但隋文帝已经开始疏远他了。可即便是这样,贺若弼仍没有反省自己,最终还是被隋炀帝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处死。的决心,就在城南立了一块三丈高的圆木,并贴出告示:“凡有能搬到北门者,赏金十两。”百姓们看到告示以后,议论纷纷,说什么的也有,但就是没有出来试一试的。商鞅见无人出来尝试,便再次贴告示说赏金加到五十。最后,终于有一个人站出来,扛起那块木头就往城北走去,到了北门将木头一放,商鞅立即命人送上黄金五十两。
后人曾有诗评价道:“乃翁永诀语堪悲,果定江南副所期。守口未能终死舌,如何忘却刺锥时。”父子二人皆因说话方式不当而遭遇杀身之祸,可谓是一件奇事。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可见说话方式在为人处事中的重要性。像贺若敦父子这样口无遮拦、肆无忌惮的说话方式,为自己带来祸端却还不知,其下场可悲可叹。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又曰:“三思而后行”,就是要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分寸,少说多做,考虑好以后再说。“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从这句话中,我们应该明白,人与人的交往,首先通过语言,“优点可能是伪装出来的,缺点却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这时候我们说话不得体,就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还有一些人,说话没有分寸,什么话都说,跟什么人都说,把自己知道的,听来的话都说给别人听,这样看起来诚实可贵,其实却是极不明智的选择。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但凡是一个喜欢打小报告,过来跟你说“谁谁说你坏话了”的这种人,我们要少跟他们说话,因为他们能跟我们打小报告,就一定会向别人打小报告。所以,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话,都愿意跟你说的人,一定也会跟别人说,对于这种人,我们应该少跟他们交往。
曾国藩曾经有过一副对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上联是关于做事的,下联则是关于与人相处的。“群居守口”说的就是,无论何时何地,要管住自己的嘴,明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而“独居守心”指的就是“慎独”,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要做到与在人前时一样的举止,因为我们独处的时候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如果人前人后是同样的举止表现,不能说是高尚的,最起码是真实的。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而且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这就是《菜根谭》中说的“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我们要有一种坚定的意志,如果不去在意,就会走上歧路。
战国时期,商鞅任秦国丞相,为了顺利推行变法,使百姓相信变法
这就是“立木取信”的典故,我们要看的不仅是商鞅如何取信于人,还要看那些一直在围观的人和那个出来将木头搬走的人。可以说,五十金在当时绝对可以改变一家人的命运了,面对改变的机会,那些百姓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当他们真的看到那个将圆木搬到北门的人得到了五十金,肯定会唏嘘不已,暗恨自己当初为何不勇敢地站出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总是空想,再伟大的梦想,如果不付诸行动都只是一场梦,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坚定意念,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人生智慧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因为不在意,而祸从口出,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因为不在意,而误入歧途。管好自己的嘴,守住自己的心,我们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才能获得成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