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观全局,小事细心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统观全局,小事细心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能够着眼全局,从细处着手的人。

在准备推翻隋朝的行动中,李渊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十分注意网罗人才。他指示李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李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而李建成、李世民则按照父亲的指示,倾尽财力,礼贤下士,只要有一技可用之人,无论出身皆养于门中,所以在当时,有许多人都纷纷归附李家。

当时,地主阶级中一些有政治眼光的人,已经认识到隋朝的灭亡是必然之势,因此纷纷寻找自己的政治依托,而李渊父子礼贤下士,宽厚仁慈,成为他们的最佳人选。

在李世民“密招豪友”的过程中,刘文静、裴寂为酝酿起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成为了李世民的得力助手。

当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后,刘文静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认为李渊“有四方之志,深自结托”。此后,刘文静又通过对李世民的细细观察,认为李世民必定能成就大事,是不可多得的英才,因而下里对裴寂说李世民是非常之人,是一位英才。后来,刘文静与瓦岗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密结为姻亲的消息传出,隋炀帝十分恼怒,于是下令把他投入太原大狱中。

李世民深知刘文静是一位可以共同图谋大事的人才,因此,利用自己的便利条件,私下到狱中探望刘文静。

刘文静见李世民到狱中看望自己,十分高兴,两人心照不宣。他对李世民说:“天下之乱,非有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

李世民则非常明朗地回答说:“卿安知其无,但恐常人不能别耳。今人禁所相看,非儿女之情相忧而已。时事如此,故来与君图举大计,请善筹其事。”

刘文静见李世民毫无保留地向自己说明来意,图谋共举大事,心中也就没了顾虑,便胸有成竹地谈出了自己对形势的分析,提出了起兵反隋的方略。

李世民听完刘文静的一通见解后,笑着说:“君言正合人意。”然而,李世民对于父亲的深谋远虑和行动部署尚不十分清楚。在形势未明朗之下,为促成李渊不失时机地及早起兵,他们决定利用裴寂同李渊的亲密关系进行说服。

裴寂有赌博的嗜好,李世民为了投其所好,自己出钱数百万,命令龙山令高斌廉与裴寂赌博,故意输钱给裴寂。当裴寂赢钱后,十分高兴,每日同李世民尽情游乐。从此,李世民与裴寂结成亲密关系。这样李世民就把想要敦促父亲及早起兵等实情告诉裴寂,裴寂答应从中可以帮助他促成此事,得到许诺后,李世民心里十分高兴。

一日,裴寂与李渊饮酒,饮至半酣之时,裴寂乘机向李渊说:“二郎密缵兵马,欲举义旗,正因寂以官人奉(侍)公,恐事发及诛急为此耳。今天下大乱,城门之外,皆是盗贼。若守小节,旦夕死亡;若举义兵,必得天位。众情已协,公意如何?”李渊见形势已经发展到如此地步,便对裴寂说道:“我儿诚有此计,既已定矣,可从之。”

在各方面的条件准备就绪后,李渊从五月甲子日起兵,到六月癸巳日建立政治、军事组织,只经过四十几天,就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进一步西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在李渊起兵的前前后后,李世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他所做的事情,并不是直接地去催促父亲,而是纵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影响李渊身边最亲近的谋臣来最终促成大业。

智慧总结

欲成大业,必须凡事都从长远利益出发,从小处着手,如果忽略了细微的小事,很可能会造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后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