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点拨·心理描写名言大全
技法解说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人内心活动是人外部行动的依据,人的外部行动是心理活动的反映。写人物不仅要写好外貌、语言、行动,还要刻画好心理,敞开他们的心灵世界。心理描写是在特定环境下对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描绘。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并非不可能,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它就会在你面前展现。
了解人物心理活动大致有三种方法: 直接采访、察言观色、将心比心。“直接采访” 是设法向被采访者了解情况,请其谈谈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当然也可以由知情人向我们转述。“察言观色” 是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情神态,言谈举止来间接了解。“将心比心” 是以己度人体会情感,把自己放在笔下人物那个特定情境之中,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来猜度人物的心理状态。据说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写作时,经常关在屋内又哭又笑,亲身体验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如莫泊桑《项链》 这篇小说中一开始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心理剖析,深刻地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心理描写还可以对人物的行为动机作出揭示。如张洁《挖荠菜》中写 “我” 被大管家追逐而跑掉一只鞋的细节,她写道:
我实在没有勇气重新回头去找那只丢失了的鞋子,可我也不敢回家。我怕妈妈知道。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那双眼睛,会因为我丢失了鞋子而更加暗淡。
“我”不敢回家是因为怕妈妈伤心,这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对人物的行为动机作出了揭示,展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心理描写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类型。直接心理描写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由 “我” 倾吐自己的思想活动,这样描写最自然合理。如鲁迅在《故乡》 中写 “我” 离开老屋时的内心活动: 先写“我” 对故乡 “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因为故乡已经“没有一些活气”,再写“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就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进步知识分子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
间接心理描写是通过其他途径来展示人物心理。在第一人称的文章中,可以采用“观察猜度” 的方法来写 “他” 的心理活动。如《故乡》 中写闰土: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这里 “我”是通过闰土的神色猜度他“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 的心理活动,显得自然、可信。第三人称的文章中也可以用观察猜度的方法,如:
他看着母亲在一针一针地缝他的这件破衣服,她的神情是那么认真,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他看到母亲眼眶里晶莹的泪光,他知道母亲舍不得儿子离开。母亲的嘴紧闭着,她什么也没说。可他了解母亲的心思,母亲不愿意让他感受离别的痛苦
母亲的心理活动“舍不得儿子离开”、“不愿意让他感受离别的痛苦”都是通过“他”的观察猜度出来的,由于与神态描写结合起来写,因此毫不做作,充分展示了母亲的内心活动。
心理描写还可借助梦境和幻觉来表现,这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也是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手法。梦境描写是心理描写的一种特殊形式。杨朔《荔枝蜜》写“我” 对蜜蜂的感情由讨厌变为喜爱,结尾写道: “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这种对蜜蜂的感情,令人觉得自然亲切。
幻觉描写也是心理描写的一种特殊形式。《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借助火柴发出的光,产生了一系列幻觉: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烤鹅” 向小女孩走来这种幻觉,反映了小女孩对食物的渴求以及对温饱生活的无限向往,反衬出了小女孩身体的虚弱和极度悲惨的处境。
心理描写还可以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鲁迅《故乡》 开头写道: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里死气沉沉的景象正是作者悲凉心情的写照。
心理描写常常与动作、语言、神态等结合,如孙犁《荷花淀》 中写水生参军前与妻子商量,正在编织芦苇席子的妻子不觉走了神,手指被苇眉子割破了。这个动作传神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此时内心所受到的震动。过了一会儿,她听说水生带头报了名,轻轻地说了一句: “你总是很积极。” 这句话里饱含着理解、赞赏、嗔怪、酸楚等复杂的情感。再如 《孔乙己》 中写孔乙己教“我” 写茴香豆的 “茴” 字,“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台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惋惜的样子。” 借孔乙己的神态来展示他的心理。
心理描写要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首先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使心理描写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成为多方面展现人物性格并完成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要兴之所至,信笔写去,游离了人物而空发议论、徒作感叹,使心理描写成为累赘。
心理描写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可主观臆造,不可无限制扩大。过于冗长繁琐的心理描写,非但达不到真切感人的目的,反而会令人生厌。只有当它和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例文点评唯一的听众
落 雪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的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这些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直到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茂密的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像一首首悦耳动听的乐曲。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要开始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将那把锯子带到林子里。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诅咒: “我真是一个白痴! 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 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我,她说: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就在每天早晨。” 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 毕竟有人夸我,尽管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我拉了,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 “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人们表露的那种难以置信的表情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德·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若在以前,妹妹总会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 “求求你,饶了我吧!” 我现在已经不在乎了。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但我不会坐在木椅子上练习,而以前我会的。不知为什么,总使我感到忐忑不安、甚至羞愧难当的是每天清晨我都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妇人全力以赴地演奏; 而我唯一的听众也一定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了,并且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更要命的是我常常完全忘记了她是个可怜的聋子!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 《月光》 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从她的表情中我知道她现在的感觉一定不是在欣赏 “锯床腿” 了。妹妹逼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 “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聋子?!” 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述天方夜谭,“聋子?! 多么荒唐! 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更重要的,她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而你竟说她是聋子!”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 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我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个美丽的清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我看着这位老人安详地靠在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节奏。我全力以赴地演奏,也许会给老人带来一丝快乐和幸福。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后来,我已经能足够熟练地操纵小提琴,它是我永远无法割舍的爱好。在不同的时期,我总会遇到一些大家组织的文艺晚会,我也有了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但是,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 “聋” 的老人,那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点评:
文章通过写 “我” 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 的老人,这位特殊的观众,在我沮丧和灰心时,尽管耳 “聋” 却愿意听我拉琴,给我勇气,使我坚持练琴,终于成材,赞美了这位老教授美好的心灵,老人的鼓励是她用心演奏的真正的音乐,它美妙动听,令人感动。
本文最有特色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活灵活现,它推动了事件的展开和发展,而且“我” 的心理又辅之以贴切的动作描写和他人的评价,既传神,又达意。
一个红军战士
〔苏〕 杨诺夫斯基
好暖啊,那杯浓浓的奶茶
一考生
考 验
王春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