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话《冰 波·梨子提琴》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童话《冰 波·梨子提琴》鉴赏

冰波



小松鼠住在松树上。有一天,小松鼠从树上爬下来,到地上来玩。他在地上走来走去,看见一个大梨子。

大梨子颜色黄黄的,一头大一头小。可是小松鼠不认识它。

“咦?这是什么东西呀?真好玩。”

小松鼠费了好大的劲,把梨子背回家去。他找来一把刀,把梨子对半切开,一股香味飘散开来。

“呣,好香啊,好香啊。”

小松鼠吃掉半个梨子。那剩下的半个,他舍不得吃了。

小松鼠捧着那半个梨子左看右看,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

“我拿它做一把小提琴吧!”

小松鼠真的把半个梨子做成了一把小提琴,又拿小树枝和自己的胡子,做成了一把琴弓。

小松鼠坐在树枝上,拉起小提琴来。拉出来的琴声好听极了,还带着一股淡淡的香味,传出很远很远去。

这样好听的音乐,森林里从来没有过。

这时候,在森林里的一个地方,有一只狐狸在追一只野鸡,小野鸡一面哭,一面拼命地跑。“我一定要把你捉住!”狐狸可凶啦。

狐狸跑得快,小野鸡跑得慢,狐狸很快就要追上小野鸡了。“救命呀,救命呀!”小鸡吓得尖声乱叫。

突然,好听的音乐传进了狐狸的耳朵。呀,真好听呀!狐狸对小野鸡喊起来:

“喂,你别跑啦,我不捉你了,我要去听音乐。”

这时候,在森林里的另一个地方,有一只狮子在追一只小兔子。小兔子一面哭,一面拼命地跑。

“我一定要把你捉住!”狮子可凶啦。

狮子脚步大,小兔子脚步小,狮子很快就要追上小兔子了。“救命呀,救命呀!”小兔子吓得尖声乱叫。

突然,好听的音乐传进了狮子的耳朵。呀,真好听呀!狮子对小兔子喊起来:

“喂,你别跑啦,我不捉你了,我要去听音乐。”

小松鼠还在松树上拉小提琴。

森林里许多动物都来了,脚步轻轻的,在松树下坐下来。

狐狸走来。他的身后,跟着那只小野鸡。

狮子走来。他的身后,跟着那只小兔子。

小松鼠拉呀,拉呀,星星也来听,月亮也来听。

优美的音乐,好像果子蜜流到动物们的心里去了,大家都觉得心里甜蜜蜜的。

森林里,真安静。狐狸让小野鸡躺在他的大尾巴上,这样,小野鸡听音乐会觉得更舒服些。狮子让小兔子躺在他的怀里,这样,小兔子听音乐会觉得更暖和些。

小松鼠拉着拉着,突然,从小提琴上掉下来一粒东西,落在地上不见了。

“咦,是什么东西掉下来呢?”

小松鼠说:“是我不小心,让小提琴里的一个小音符掉出来了。”

第二天,这儿地上长出来一棵小绿芽。动物们围着它,都说:“这准是发了芽的小音符。”

瞧它弯着腰,是见了陌生人怕难为情吧?

小松鼠拉小提琴给绿芽听,听到琴声,小绿芽呼呼地直往上长,很快长成了一棵大树,大树上,结出很多很多的梨子。这些梨子,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满满地挂了一树。

小松鼠说:“这些果子,都可以做提琴呢!”

小松鼠把梨子摘下来,送给动物们。最大的送给狮子,不大不小的送给狐狸和小兔子,小的送给小野鸡,最小的送给了小甲虫。这些梨子都做成了提琴,大的做成大提琴,小的做成小提琴。

动物们不再追来打去了,他们每天学拉提琴,到了有月亮的晚上,就都到松树下来开音乐会。

一个情节单线发展的童话。语言浅显而又跃动灵气。故事的主人公是大森林里几只动物。看似平常、恬静,也无惊险,也无波澜起伏,但这篇童话的艺术魅力却如作品中的梨子提琴所拉出的芬芳琴声,淡淡地、经久不息地弥漫开去,在广袤的艺术时空扬起空濛的回响……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此艺术魅力,源自核心情节构思的出新、出奇和出众。《梨子提琴》的核心情节就是“梨子提琴”。作品对它的横空出世作了精心的布局。开篇便直奔核心人物,让梨子提琴的主人——一只活泼的小松鼠登场亮相。小松鼠捡到一个大梨子,颜色黄黄的。小松鼠不识大梨子。他用刀对半切开,一半吃,又甜又香;另一半呢,他居然用它做成了一把小提琴!

梨子提琴就这样诞生了!从理性的角度看,一只连梨也不识的小松鼠居然懂得什么小提琴,这不合情理;但童话注重的是感性,从感性的角度看,也许正因为小松鼠不知梨是何物,才有了将梨做成小提琴的荒诞设想。对于小读者来说,阅读童话凭依的更多的是感性。

就小松鼠将半个梨子做成一把小提琴(小松鼠拿小树枝和自己的胡子做成琴弓)这个“作品”而言,你不能不佩服这只小松鼠(其实是作者)灵感的绝妙:半边梨的形状太像小提琴了!这种天然的形似为这个想象提供了合理的基础。由这个奇佳的构想付诸行动所催生的提琴——天下独一无二的梨子提琴,一旦问世,便带来美妙的审美联想——

梨子甜甜的,梨子提琴拉出的琴声也是甜甜的啊!

梨子香香的,梨子提琴拉出的琴声也是香香的啊!

梨子鹅黄鹅黄的,梨子提琴拉出的琴声也是鹅黄鹅黄的啊!

梨子提琴及其所带来的审美效果,就描写手法来说,在中国诗文里并不少见,钱钟书称之为“通感”。他进一步解释道:“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通感》)他还引用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即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名句:“树上的知了泼泻下来百合花也似的声音。”这篇童话里的梨子提琴的琴声和“百合花也似的声音”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梨子是视觉形象,梨子变成提琴后拉出的琴声是听觉形象,两两结合,视觉和听觉彼此打通了,视觉形象挪移成了听觉形象。挪移成听觉形象的梨子琴声,又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梨子的嗅觉(香气)、味觉(甜味)、视觉(黄颜色)感受。凭依梨子提琴这么一个极富创意的形象,人的五官感觉彼此沟通,像鲜花一样怒放。整篇童话因之而诗意蓊郁,生机盎然。

小松鼠用梨子提琴拉出的琴声让大森林充满了安宁与祥和:狐狸和野鸡化敌为友,狮子与兔子和平共处。梨子琴声流出的不仅仅是美妙的音乐,那芬芳的、带甜味且弥漫鹅黄色的(色彩应是读者的联想,作品未提及)音乐,还流出了爱,浓浓的爱。

作者意犹未尽,又让梨子提琴掉下一个小音符,小音符落地后在琴声的滋润下长成一棵大树,树上结满了梨子,梨子让森林里的动物们一颗一颗摘去,许多许多把梨子提琴诞生了……

(戴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