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大概没有几个受过义务教育还不熟识的吧,他的《孔乙己》和《故乡》等摘取的片段都是入选语文课本里的。但正因为太经典,被语文老师嚼碎后再给你就索然无味了。于是一断就是将近10年,后来因为去年《黄金时代》上映,里面萧红对鲁迅先生的仰慕和师生关系,让我对经典又燃起了’‘走进去’‘看看的欲望。
鲁迅先生笔下不乏有很多经典形象。如《狂人日记》里病态被人吃的’‘’狂人‘’;穿长衫满嘴之乎者也却穷空潦倒的‘’孔乙己‘’;花辛苦钱买人血馒头当‘’药‘’给儿子治病的茶馆华老栓夫妇;寡妇单四嫂子给患病孩子吃了所谓的单方却还是于‘’明天‘’死去;《阿Q正传》里一无所有的阿Q一直坚持的可笑和麻木的精神胜利法;忠厚勤劳的祥林嫂被生活频频打击终于还是死于节日的‘’祝福‘’里等等很多人物形象都是深入读者心中的。鲁迅先生对这些人物的创作都不是上来就直接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而都是较委婉和隐晦,表面看似平静,其实你更深入就会发现波涛汹涌,即使当时有来自其他方面的‘’威胁‘’,但仍然没有阻住他创作。
那段历史离我们已经渐行渐远了,但每个时代下都需要鲁迅先生这样尖锐的执笔者存在。鲁迅先生不但写出了封建社会下的种种弊端,更剖析了当时的人性缺点,让人觉得可恨的同时又让人觉得可怜更加可悲。所以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悲剧的,封建四权对当时民众的摧残是如此严重。
鲁迅先生基调轻松的文章并不多,我喜欢那篇回忆儿时去外祖母家消夏去赵庄看戏的《社戏》。那些不认生的小伙伴,和免于读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还有那不能看戏的失落和又可以去看戏的欣喜,夜里两岸的豆麦和河底水草散发的香味,载去的小船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归途时还偷摘了罗汉豆吃。鲁迅先生这段回忆充满了外祖母这个小村庄淳朴的风土人情和那一去不复返的儿时欢愉回忆。这个文章跟我们小时候经历是有一定共识的,所以更能引起感同身受,读时我仿佛也在那个船上,那潺潺水声,那如仙山楼阁的戏台......
经典是不管尘封多久,你去读时都能得到心灵的震撼。如果你有时间去看制造粗烂没有事实性的抗日剧,不如重新读读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有时外在的破败多半内里也早如败絮了,所以才有当时的文字救国,所以现如今才有普及义务教育,精神层面的汲取和健康是物质给不了的。
直到现如今,也不乏《示众》里的看客心理,赵七爷的‘’审时度势‘’,祥林嫂的逆来顺受,阿Q变态的自尊和精神胜利法......什么时候鲁迅笔下这些人物在你身边看不到了,那谁也不会再说我们中国人有劣根性了。
走进去看经典,走出来看自己。自嘲讽刺自我审慎永远比等别人说出来好。
转载自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563698/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