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元《离歌》抒情高中作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太(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两千年前的今天,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正倚着门梁望着他姗姗来迟的学生,深情、悲恸而又平静的低吟出了这首哀歌,同这个世界做了最后道别,于七日后安然逝去,而这位老人正是被大家千古传颂的圣人——孔子。

谈到孔子,总会令人难以落笔,因为他的身躯太过傲岸,他的形象过于高大,他的一生过于坎坷却又充满辉煌,在短短几百字讲述这样一个人物,当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再加上自己学识的浅薄反而无法真正的讲明白这个老圣人,但我也只得尽我所能,去谈谈我心中的孔子。

本文标题既为“离歌”,那我便着重说说孔夫子的临行之际,他的晚年。

孔子究竟有多么伟大相比不需我多说,人们都已知晓,他始终提倡一个“仁”字,也穷尽一生去实践他,他开办私学,广收弟子;他四处奔波,游说于诸国,希望构建一个没有战乱的和谐社会。但他终究失败了,而且败的必然,那时正值乱世,周朝的根基已经松垮,各路诸侯都欲称雄称霸,因而战乱四起,而这时一个老人却要求他们重回周天子的统治下,去安分的做一个诸侯,就像著名学者鲍鹏山所说的,在到处推新的时代,一个老先生却拿着一把过时的尺子,动测测,西量量,不合时宜,注定要失败。

而失败后的孔子到了暮年,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年老力衰,便回返鲁国,铩羽而归。他先前的大半辈子都致力于建功立业,但晚年也就是此时的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再无建功的机会了,但又惧怕没有言论传世,便致力于撰文著书。他开始足不出户,钻研各种古老或是较新的经文,书帛,为其注释,评价,同时又整理各方史文,礼法,就这样一部部鸿篇巨制,影响华夏文明千百年的著作诞生了。孔老先生花了许多年岁去走访于各国,终未有大的影响,但在晚年蜗居家中却在中华历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了痕迹。

但就如我上述所说的,这时了圣人已到了暮年,因为厌倦,疲惫而归还故居,这时的他恐怕便已知道自己的时日已然不多了,他的这些名篇也是在一种生命即将消亡的紧迫感中诞生的,他惶恐,他担忧,正如许多士大夫,君子一样,担忧自己“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他拼命地去立言,这是自己建功不成后的补救,但又不仅仅是,我相信他在想着自己的同时也是怀着一种大的悲悯去做这件事的,他已然看透自己一生建功无望,便欲用这种方法继续教化众生,希望自己的后世能替自己实现那未竟的事业,真正建立一个充满“仁”的社会。他用这种方式继续燃烧着自己,发挥着余热,而这余热却发出了超乎于之前的光芒。

我主观的,自以为是的猜测一番,或许孔老先生在做这些时就已经把这些作品当做了同这个世界的道别了吧,他一边算着自己剩下的日子,一边提着笔一笔一画地写下一个个字符,仿佛一个写着临终遗言的老人一般,但这个老人并未在遗言中分配任何财产,却把自己一生的智慧倾囊相赠,全篇虽不言“离”字,却令人哀婉,哀婉之时又使人震惊,为老人这笔“财富”而震惊,也让后人为痛失这位贤者而遗恨。

现在,老人写完了他最后的离歌,同这个他操了一辈子心,让他又爱又恨的世界做晚了最后的告别,不留遗憾的,安然地合上他的双眼,留下了他的智慧,也留下了悲伤或是窃喜的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忽然发现世界变得沉寂,无趣,知道很久也再未绽放出新的光,那一篇篇老人完成的“离歌”如同电影最后滚动播放的职员表一样,只不过,这次落幕的并非一场电影,而是一个时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