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琐事,日后回味,才发现越嚼越香,越品越浓,浓得化不开。
很多人喜欢问,亲情是什么,也有很多人喜欢以亲情的名义给别人上“思想道德政治课”,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反而令人迷惑究竟何为孝。
中国传统孝为先,但“孝”并不是为父母洗洗脚什么的作业,亦不是百依百顺的封建愚孝,更不是营养品、生活费冰冷的现实之“孝”。亲情是父母在生活中点滴举动渗透而出的,这些雨露是滋养“孝”的根本,也是人心温情的那根弦。
孝心不是被逼出的,不应是道德绑架的产物。如果静下心想,有关亲情最先出现在脑海里的,是一个个温柔的细节:外出吃饭知道孩子口味叮嘱服务员不放香菜,每天在午饭旁放碗热水让他温喉,在孩子忙着穿鞋时为他再多喂一口饭,特意提前放在行李箱里的备用袜子和一小包钱•••也许微小到忽视,但细节动人。这是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发现的美好。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句子很美,可又有几人未把旅行目的地设为名胜,未把目的定为“到此一游”呢?中国旅游团有大量的“一日游”,甚至欧洲也可能在七天内游完。速度有了,质量呢?
这种中国目的式旅游往往只是不停的到达,走马观花,没有细节的欣赏,心灵的感受。记得去故宫时,一位八九岁的小女孩立在太和殿门前,仔细端详着什么,她妈妈急急地叫她:“快过来!爸爸给我们拍照!”小女孩睁大眼睛:”妈妈,可我在看那屋檐上的空花纹——“话说一半,她被一个妇女生拽过去,站在一个满头大汗举着相机的男人面前,女人刚刚焦急嗔目的表情在镜头前瞬间笑靥如花。拍完照小女孩仍是不情愿,妇女也不耐烦:“看雕花?让爸爸给你拍几张,回去放大在电脑上使劲看。今天算是来过故宫了啊,回去作文开头要怎么写呀……”女人拉着小女孩的上臂快速地边絮叨边走,赶往下一个目的地。我见了很悲哀也很无奈,为什么要剥夺一个孩子用心感受的权利,强冠以“到此一游”的名号?
暑假去白云山,登山前一天先在附近一个叫“发哥农庄”的村民自办旅馆里住了下来。因无处可去,就决定让主人家的小女孩带我们到附近一个无名的小山沟里转转。
向前。
沿着石子路、土路、草路向前,顺着野蒲公英、野核桃树和小溪向上,惬意地走游,不时停下摆弄路边的小花。走到一处裸石滩,我们一行人把带去的大西瓜切了,倚着石头吃。从未吃过那样香甜多汁的瓜,瓜水染红了脚下的石子。重又出发前,我挑了几颗花纹别致的石子带在身上(回去时发现硌花了放在一起的手表,倒也不怎么心疼)。
向前。
溪岸那边,有个储水的石窖,我们绕过去,几个孩童闹着抢着试提起那沉重的石盖,末了还是大人帮着搬开来,里面是浮着残叶的雨水和溪水。我们挑了个位置,在厚绿而潮湿的草下顺着接一隙泉水,水很清,很冰,有一些不明物在里面,应该是草叶什么的,我们也不顾,每人饮了几口,称不上是甘甜可口,但的确清爽怡人。这是自然的味道。
第二天便是疯狂的登阶,上了就下,对白云峰顶并无深刻印象。
末了回家,留在记忆里最深的还是那无意闯入的小径,路旁一人高的野花,凉爽的清泉和可口的西瓜。
也许是应该放弃仓促的“旅行”了,只要用心,处处皆景。如若仅以“到此一游”为目的,即使身处最美的风景里,也身疲心乏无福感受。
不要让心比双脚还累。
一夕秋阳,软躺在躺椅上,手执一杯茶的清香,聆听几绺光的温朗,懒懒的眯着盹,这是个适合回忆的好时光。重拾那些旧事,细细品尝,那些琐碎小事,闲淡的过往,榨出浓烈的芬芳。
留在记忆深处的,总是点滴,因之虽细小,却动人。“人生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今呷昔芳,浓乎?溯洄从之,且香,且长。
作文点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