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的解释|荼的意思|“荼”字的基本解释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荼的解释|荼的意思|“荼”字的基本解释

“荼”字出现得并不算早。从结构上看,“荼”是个形声字,草字头是形旁,说明它和植物有关;“余”是声旁,表示读音。“荼”、“余”现在的读音并不相同,但是它们在上古时期的读音是很接近的。

《诗经·豳(bīn)风·鸱硏(chīxiāo)》中有这么一句:“予手拮据,予所捋荼。”这里的“荼”指的是荻,是类似芦苇的植物开的花。而《汉书·礼乐志》中说:“岩如荼。”这里的“荼”指的是茅草开的花。这两处的“荼”所指的植物不同。不过,唐代的孔颖达把它们统一了起来。他说,荻、芦苇和茅草的花都是白的,很相似,都可以叫“荼”。当这些植物开花的时候,远远望去,白茫茫一片,很是壮观,所以古人曾经用“如荼”来形容白衣素甲的士兵方阵,又用“如火”来形容红衣赤甲的士兵方阵。后来,“如火如荼”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气势蓬勃、气氛热烈或情绪激昂。

因为“荼”是白色的花,所以有的开白花的植物就在名称上加一个“荼”字。比如“荼蘼”是一种有刺的小灌木,夏季开白花,有观赏价值。另外,古人还把白发的头称为“荼首”,借指老人。

荻花和茅草花得到了统一,不过下面要说的荼就完全是另一种东西了。《诗经·邶风·谷风》中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说荼是苦的呢?我看它和那荠菜一样甜。据古人解释,这里说的荼就是一种可以吃的苦菜,花为黄色,像菊花,茎折断后有白汁流出来。按今天的植物分类学看,“荼”指的是菊科苦苣菜属和莴苣属的一类植物,因为它们都有苦味,所以通称为“苦菜”,也称为“荼”。

“荼”的苦给人的是一种味觉上的感受,由此又转到肉体或精神上的感受,这样“荼”就有了痛苦的意义。这个意义很早就产生了,《书·汤浩》中说:“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荼毒”在这里指百姓所受的痛苦,后来多指残害别人,使别人痛苦,如“荼毒生灵”。

“荼”字还是“茶”字的前身。“荼”在汉代就开始指茶了。汉代的《尔雅》这本书里说:“槚,苦荼。”根据晋代郭璞的描述,“槚”的树形如同栀(zhī)子,它的叶子可泡煮成饮料喝,这正是今天的茶树。“槚”的叶子和“荼”一样,也有苦味,所以“槚”也就有了“荼”这样一个名称。

当“荼”成了“槚”的别称之后,“荼”所承担的意思就显得太多了,所以这几个词在语音上就渐渐有了分化。据清代的学者顾炎武分析,从南北朝的梁以后,表示“槚”的“荼”开始有了“茶”的读音。

苦菜和茶树在语言当中已经分开了,但是在文字上还没有分开,它们仍然都写作“荼”。一个字有几个读音,人们仍然感到不方便,于是就在“荼”字上减去一横,造出来一个新字“茶”。“茶”字最迟在盛唐时期已经产生了。因为茶圣陆羽写的《茶经》里说:唐代开元年间编成的《开元文字音义》中有“茶”字。

最后还要一提的是,“荼”还有一个(shū)的读音,用在“荼垒”(shū lǜ)这个词中。荼垒是神荼和郁垒这两个神的合称。传说海上有座山叫“度朔(shuò)之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叶伸展了三千里。在东北边的枝端有座鬼门,有成千上万的鬼出入。神荼、郁垒二神负责看守诸鬼。凡有作恶的鬼,二神就用芦苇编的绳索把它们捆起来,送去喂虎。所以民间每到岁末,人们就把神荼和郁垒手执苇绳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请他们把恶鬼捉走,以求得来年的平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