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的解释|砚的意思|“砚”字的基本解释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砚的解释|砚的意思|“砚”字的基本解释

“砚”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的“石”字是个形旁,它表明,这个字的本义和石头有关;右边的“见”字是个声旁,是表明这个字的读音的。《说文解字》说,“砚”的本义是“石滑也”。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说:“砚”的本义是说石头很滑,一点也不涩。现在人们把研墨的石头叫做“砚”,这是用了“砚”的引申义。

许慎所说的“砚”的本义,我们一般很少能见到,倒是段玉裁所说的引申义,我们经常在使用。“砚”,通俗的叫法就是“砚台”,是一种用来研墨的文具,是所谓的“文房四宝”之一。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砚台,就是1975年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一方石砚。这块砚台是由鹅卵石制成的,出土的时候还能看到砚台的面上有研墨使用过的痕迹。

汉代的砚台,大多数都是用石头或陶土制造的。奇怪的是,这些砚台都是圆形的,而且还有三条腿。这是因为宋代以前,还没有我们现在所用的高腿的桌子和椅子,人们都是跪坐在席子上,在一个很矮的几案上读书写字,这种几案很有点像东北农村所用的小炕桌。当时的砚台并不放在几案上,而是放在坐席上,为了蘸墨的方便,砚台就要有腿。到了桌子和椅子出现以后,砚台就没有腿了,而且由圆形变成了方形。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石砚和陶砚以外,又出现了瓷砚。所谓瓷砚,就是在陶砚的基础上,再涂上彩釉,加以烧制,砚台就变得更漂亮了。只是在砚台的面上不能涂彩釉,因为面上是研墨用的,涂了彩釉,便没法研墨了。这个时期内,还出现了铜砚、银砚、铁砚和漆砚等等。所谓漆砚,就是用生漆调和金刚砂制成的,漆砚最大的特点就是重量很轻,便于携带,因此很受一般文人的欢迎。

到了唐代,在石砚的制作方面开始讲究石材,广东高要的端溪石,安徽婺(wù)源的歙(shè)溪石,已被用来制砚。用端溪石制成的“端砚”是最有名的,历来为书法家所珍视。端砚以紫色的为最佳,有的端石上还有各种青花,一般情况下看不出来,只有把砚台放入水中,青花才能显现出来。端砚的优点很多,主要是出墨很快,不损害笔的毫毛,端砚中的墨汁不容易干燥,也不容易冻结。又因为端石中含有矿物硫和磷的成分,墨的颜色油汪汪地有光泽,而且写出的字迹不会被蠹虫损坏。

歙砚的颜色一般是黝黑色,质地坚硬而又圆润。歙砚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歙石上有大小不等的金星。大的像黄豆那么大,小的像鱼子那么小。这些金星的硬度很大,很容易把墨磨损,又损伤笔毫。这些本来都是缺点,但是由于这些金星闪闪发光,镶在砚台上特别漂亮,所以人们还是很喜欢它。上等的歙砚应该是让金星分布在砚的边缘和背面,而砚的正面中间则没有金星,避开了它的缺点又发挥了它的优点,这就更需要工匠有高超的技艺。根据许树安先生《说砚》一文的记载,曾经在江苏昆山发现了一块清代的巨大的歙砚。这块正方形的歙砚有桌面那么大,颜色黝黑,重100多公斤。在歙砚的背面还刻着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的题辞。这么巨大的歙砚真是稀世之宝。

到了明清两代,砚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砚的造型更加丰富多样,制作工艺更加成熟,材料种类、雕刻技艺、花纹形式等都有很多创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