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的解释|立的意思|“立”字的基本解释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立的解释|立的意思|“立”字的基本解释

立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上面是一个大小的大。大字是一个正面的人形,表示一个人。下面的一横表示地面,合起来就是一个正面的人站在地上。大的本义就是站立。

古人对于站立的姿势是非常讲究的。一般的站立,头要正直,两眼平视前方,不能左顾右盼;两个肩膀要一般高,不要一高一低;两条胳膊要自然下垂,两只手要拢在一起,自然地放在肚子前面;两腿要站直,不能打弯。在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坑内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几件这种站立姿势的人物。

有一个典故,说宋代有两个读书人,去拜见老师程颐。当时老师正在闭目养神,两个学生不敢打扰老师,在院中站立。这时,天下起了大雪。等到老师发现这两个学生,他们已经在雪中站了两个时辰。后人就用程门立雪的典故表示虚心向老师学习。

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凡是遇见长辈、上司或贵宾,都要采取另一种站立姿势,叫做磬折。磬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一般都由玉或石头制成,也有用金属制作的,悬挂在架子上,用小锤敲打。磬的背部的弯折不能小于九十度。所谓磬折就是让人的身体弯曲到九十度或以上,像磬一样。这种姿势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在《庄子·渔父》篇中讲到过一个磬折的故事。有一天,孔子正坐在杏坛上弹琴唱歌,他的弟子们在读书。忽然有一个打鱼的老人驾着船顺流而下,这老人胡须和眉毛都白了。他当着孔子弟子的面评价孔子说:“你们的老师距离真正的道还差得远呢!”学生们把这番话转告给孔子。孔子一听,马上站起来说:“这是一个圣人!”赶紧去追赶老人。追上老人之后,孔子一边给老人行礼,一边用磬折的姿势恭恭敬敬地听老人的教诲,以至于他的学生子路都有点看不下去了。子路责怪他的老师说:“我还从来没见过老师您这样对待人!就是国家的君主见了您也是以平等的礼节相待,现在对待一个打鱼的老头子,您却‘曲腰磬折’,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

《论语·为政》篇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在事业上就可以独立了,四十岁就掌握了各种知识而不会迷惑了,五十岁就会懂得天命。三十而立的立就是事业有成的意思。《左传》上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就是凭借高尚的道德而流芳百世,如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就是这样的人;立功就是凭借自己的功劳流芳百世,如岳飞、文天祥、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人;立言就是凭借自己的言论流芳百世,如孔子、孟子、老子等就是这样的人。这三样就是万代不朽的事业。相声演员中有一个叫马三立的,三立就是指这三样事业。

唐朝有一个节度使名叫韩简,是个行伍出身的大老粗。他很喜欢和文人谈话,却又听不太懂,心里很不舒服。于是他就聘请了一个读书人给他讲《论语》,第二天,他就对人说:“我现在才知道古人有多么笨,‘三十而立’,到了三十岁才能站立。古人真是笨到家了。”听的人没有一个不笑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