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的解释|名的意思|“名”字的基本解释
“名”字在《说文解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名”就是对自己的称呼。由“口”与“夕”会合示意而成。“夕”是夜晚。人在夜晚是不能看清楚对方的,所以用口说出自己的“名”字。
“名”是人的称号。人之所以取名,是以“名”为自己的标志,而同其他人相区别。在社会中,人的存在,各有其“名”,这才便于彼此结识,相互交往,共同生活。倘若人都无“名”,不但夜间相遇不易辨认,而且白天接触也难于沟通。而人类为了辨识鸟兽虫鱼、花草树竹,还都分别予以命名。因此,婴儿出生不久,就要取名,叫乳名,或叫奶名、小名。如:曹操的乳名叫阿瞒,刘备的儿子刘禅的乳名叫阿斗。到了童年,入学之时,则取学名,这是正式的名字。过去即使是不能上学的穷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也要正式取名。学名作为正名,区别了小名。贫民、普通人,大多是有了正名,就不再取别名;贵族、读书人,到了成年,还要在正名之下再取别名,叫做“字”。而别名或字之外,还另取别号。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别号香山居士。此外,作者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叫笔名,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叫艺名。古人还常用籍贯、官职、谥号代替人名,如: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河东人,所以人称柳河东,又因他曾做过柳州刺史的官,所以又管他叫柳柳州。岳飞死后谥号武穆,所以人们称他岳武穆。这些名称并不是本人自用的,而是别人为表示尊敬或方便而称呼的。
上古人们取名比较简单,如:商王太甲、太庚、小甲、太戊、小辛、小乙……都是以干支为名。后来,语言文字越来越严密,人们观念有所变化,取名则趋于复杂。比方周朝贵族取名就很讲究。《左传》记载:晋穆侯的夫人姜氏生太子是在进行战争的时候,就取名为仇,生仇的弟弟是在进行千亩战役的时候,就取名为成师。晋国大夫师服对此大发议论,认为国君这样为儿子取名太怪异,不合于古代取名的要求,有预示动乱的兆头。由此可见,封建贵族取名是有一定规范的。而普通人取名也有一定寓意。如长辈为晚辈取名,其寓意常为期望、勉励等;如自己取名,其寓意常为志向、情趣等。至于老百姓给孩子取小名,有的却特意取粗名,取恶名,如:“狗”、“牛”、“祸害”等,据说孩子取这样的名,“容易养大,不会夭折”。
“名字”连言,过去大都是指“名”和“字”,即“正名”和“别名”,现在通常只取“名”,不另取“字”。
除了要取名以外,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人们也都为之命名,用以指称,便于辨识。在哲学上,“名”与“实”为相对概念。在语言中,则有表示名实关系的成语,如:“名实相副”、“名副其实”、“名不副实”、“有名无实”、“名存实亡”等。“名”引申指“名声、名誉”义,则有“名噪一时”、“名垂青史”等词语。“名”引申指“名义、名分”等意义,则有“名正言顺”、“名正理顺”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