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的解释|高的意思|“高”字的基本解释
“高”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形体上部是斜顶的房屋,下部是楼台,中间的“口”表示进入楼台的门。这个字是以楼阁的高耸来表示“高”这一概念的,与“低”、“卑”相对,如:高山、高贵、高台深池、高风亮节等等。
“高”是一个意义很丰富的词。例如“高山流水”,从字面来看是指高山和流水,但在特定情况下多用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来形容音乐的高雅美妙,还是一首古代琴曲的名字。《列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列御寇的著作,书中的《汤问篇》讲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精于弹琴的人叫伯牙。一个偶然的机会,伯牙遇到了善于听琴的钟子期。当伯牙弹出的琴声一会儿像高山,一会儿又像流水时,钟子期都能理解出其中的含意。只要伯牙心有所念,用琴曲一表达,钟子期都能听得出来。于是,伯牙就把钟子期视为知音。钟子期死了,伯牙就扯断琴弦,摔破琴,表示终身不再弹琴。后来,人们就用“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来比喻知音难求。
中国古代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这个风俗开始于南朝时期。重阳就是阴历的九月九日。那时候,每年一到九月九日,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红色的囊袋,里面装进茱萸草系在手臂上,然后登上高处饮菊花酒。茱萸草是一种芳香浓郁的植物,古人认为能祛邪消灾。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随着岁月的迁移,重阳节登高成了一种习俗,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娱乐活动。这一天,人们头上插茱萸,佩带茱萸囊,不仅欢乐宴饮、登高观赏,还有骑射围猎等其他活动。唐宋时期登高的风俗尤为兴盛,文人雅士特别喜欢登高赋诗以抒发情怀。唐代大诗人王维就作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的“登高”就是登上高处,“遥”是遥远的意思。“少一人”就是缺少了作者自己。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兄弟的思念之情,至今仍脍炙人口。
“高”由高低的含义引申,它也有高大、高远、高深的意义。例如:高门,是指高大之门,借指富贵之家;高堂,本指高大的殿堂,又用来指父母;高祖,指远祖,也指开国之君,后世子孙因为他的功劳最高而有了“高祖”这个称谓。
与“高”有关的地名也不少,如高密、高唐、高阳等。高阳酒徒,指喜欢饮酒而狂放不羁的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讲到,刘邦起兵的时候带领军队经过高阳,书生郦食其登门拜访,刘邦正在洗脚,就问传话的人:“来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传话人说:“像是一位读书人。”刘邦不喜欢读书人,就说:“替我辞谢他,说我正为天下事忙着,没时间见书生。”传话人把刘邦的话一转达,郦食其听了大怒,对传话人说:“赶快去告诉沛公,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书生。”刘邦听了,就高兴地接见了他。后来郦食其设计帮助刘邦攻下了高阳县所在的陈留郡。
“高”还有对人尊敬的意思,如高见、高论、高名大姓等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