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解释|王的意思|“王”字的基本解释
甲骨文“王”字是个斧头的形状,上端表示斧柄,下端表示斧头的刃。金文“王”字的形体和甲骨文基本一致,只是下端表示斧刃的笔画更粗,更像实物。上古时期斧子在先民的狩猎和采集生活中是一种重要的劳动工具,在部落之间的冲突或战争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武器。随着部落首领权力的不断扩大,他们所使用的斧钺逐渐演变成一种象征权威的兵器,于是表示兵器的“王”便用来指称最高统治者。在原始社会时代,王是至高无上的君主。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也称“王”,如夏禹、商汤、周文王合称“三王”。
春秋时期周天子称为王,如《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诗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是说普天之下,都是周王的土地,四海之内都是周王的臣民。战国时诸侯国的统治者也都称王。“王顾左右而言他”是一个成语,这个“王”指的是战国时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孟子·梁惠王下》里记载:当齐宣王被问到天下没有治理好,应该如何时,齐宣王无言以对,于是看看两旁的人转而谈别的事情。以后人们就用“王顾左右而言他”形容故意岔开话题,回避应该回答的问题。
秦汉以后,帝王改称为皇帝,“王”便成为封建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王公”指王爵和侯爵,泛指有显贵爵位的人。古书中常有“王孙”一词,本指封了王的子孙,后来成为对贵族子弟的通称,这个意思也可说成“公子王孙”或“王孙公子”。
王子是帝王的儿子,“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说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刑罚。这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王”由本义又可引申为一族一类中居于首位的。杜甫写过一组诗叫《前出塞》,其中第六首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句子。“擒贼先擒王”是说捉贼要先捉拿他们的首领。后来用这句话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关键的人或事。
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做得最好也可叫“王”,如“养鸡大王”是说一个人在养鸡方面非常成功。在桥牌等游戏中最强的牌叫王牌,人们又用“王牌”比喻强有力的人物、手段等。
王姓在中国是使用人数最多的大姓之一,因而也是很普通的姓,于是在一些俗语中“王”姓人物常用来代表普通人,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四孝”,自然也少不了王姓孝子,如王祥就是其中之一。王祥是晋朝人,他非常孝顺父母。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继母提出要吃活鱼。王祥便来到河边,解开衣服,卧在冰上,想用自己的身体把冰化开。王祥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冰面忽然自己裂开,一对鲤鱼跳了上来。后来人们用“王祥卧冰”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王”又用作动词,读作wànɡ,意思是统治一个地区或国家。《商君书·更法》里说:“三代不同礼而王”。这是说,夏商周三代用不同的制度统治天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