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的解释|溺的意思|“溺”字的基本解释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溺的解释|溺的意思|“溺”字的基本解释

“溺”字,最初读作ruò,专指溺水。溺水是一条河流的名称,它位于甘肃省的西北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有这条河的记载,上面说:“溺,水。自张掖删丹至酒泉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溺水的溺字,在《尚书·禹贡》篇中写作软弱的弱;在今天的地图册上也写作软弱的弱。

汉语言文字中,软弱、沉溺这类词语的含义,同这条河流的情势分不开。原来,在古代,这条河水流湍急,漩涡很多,落入水面的物体,哪怕很小很轻,也会立刻被卷进漩涡,沉入河底。清代学者王夫之也说,溺水,“水无力不能浮物也”。

溺水不能载物,软弱无力。这样,人如果落入溺水,就容易沉没于水中,淹没、淹死,所以,淹没、淹死,就成为溺字的一个最基本的引申义,因此也就有了溺字的第二个读音nì。溺,就是当淹没、淹死讲。例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说道:“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是说,一会儿,江上浓烟和大火满天,曹军烧死淹死的很多。

沉没在水里为溺,一个人陷入危难和疾苦之中也叫做“溺”。如《孟子·离娄》这篇文章中说:“天下溺,援之以道。”这是说,如果天下的人陷入困境之中,我们就要用“道”去解救他们。在现代文学中,汪静之的《蕙的风》一文有:“请你宽恕久溺苦闷的我们,让我们享乐你自然的山园!”“久溺苦闷”就是长久地陷入苦闷之中而不能自拔。

过分地沉湎于享乐之中,而无节制,也叫“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有一句名言对人们很有警示作用。他说:“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是说,一个人遭遇到的灾祸,常常是由许多细小的事情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本来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常常因为沉湎于享乐之中,而自甘堕落。现在人们所说的一个人只知道吃喝玩乐,叫“溺于声色”,也叫“溺于声色犬马”,也是这个意思。

一个人的思想,只是沉迷于某种想法,一意追求某种事物,这叫“溺志”或者“溺信”。如《新唐书·严挺之传》中,说严挺之这个人沉迷于佛教,跟和尚惠义的关系很好。《南史·梁武帝纪》中,说梁武帝这个人到了晚年,更加笃信佛教,他每天只吃一顿饭,这顿饭没有鱼肉,只有豆羹和粗米饭。在君王里面,梁武帝信仰佛教是出了名的。他为了纯洁佛教教义,以帝王身份在梁国倡导和推行素食,并且规定:梁国的人在正月初一这一天,不吃鱼肉等荤菜,只吃素菜。

思想上沉迷于某种事物,不尽职尽责地工作叫“溺职”;说一个人只追求利益,叫做“溺利”。道家认为世人多沉湎于情欲,所以就把世途叫作“溺途”。

“溺爱”一词出现很早,在南朝时期,梁国文学家江淹的《空青赋》中就可以见到。在现代社会中,“溺爱”是一个常见的词语,意思是指父母对子女过分地宠爱,这种宠爱对孩子是没有帮助的。老舍先生在小说《四世同堂》中说:“她不准小孩子有坏习惯,从来不溺爱他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