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的解释|拜的意思|“拜”字的基本解释
“拜”字的左边是三横,而右边却是四横,如果不注意,常常会写错。《说文解字》解释说:“拜,手与心平,首至于手。”意思是拜的时候,两只手握在一起,放在和心口一样平的位置上,然后把头低下,头要接触到手上。这就是拜的本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各种各样的礼节是很多的。“拜”是最常用的一种礼仪形式,“拜”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稽(qǐ)首、顿首、空拜等等。
“稽首”、“顿首”原来都是君臣见面之礼,是一种大礼,后来成为了一种通常的礼仪形式,也就是俗语所说的磕头。“稽首”和“顿首”略有区别。“稽首”的时候,人要跪在地上,头碰到地面以后,并不立刻抬起来,而是要在地面上停留一段时间,然后才能抬起头来。而顿首是头触地后立刻抬起来。“顿首”这个词,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还有人在使用,但只是一种敬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并不是真的要磕头。
“空拜”原来是国君回答臣下的一种礼节,大臣对国君要行“稽首”或“顿首”的大礼,而作为国君的回答却不必如此,只要站在原地,把两手拱起,然后把头低下,停留在手上,就可以了。这种“空拜”的礼节后来发展成一种常见的礼仪形式,接近于拱手。使用这种礼节的人也不仅仅是国君,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膜拜”也叫顶礼膜拜,这也是一种大礼。行这种大礼的时候,要把两只手放在前额上,然后伏在地上跪拜,这是对最尊敬的人所用的礼节。膜拜表示尊敬,也表示臣服。拜佛的时候人们常常使用膜拜这种形式,也有人用头去触碰尊者的脚,这是佛教徒的最尊敬的礼节。
由于“拜”是一种表示尊敬的礼节,所以,人与人之间正式的访问就叫“拜访”。自然含有尊敬的意思。
这种表示尊敬的礼节性的访问,如果发生在阴历的正月,那就叫“拜年”。拜年的风俗最早发生在明朝的京城。
由于“拜”有尊敬的意思,所以由“拜”字组成的词语,也都有尊敬的意思。“拜启”就是恭敬地打开,“拜读”就是恭敬地阅读,“拜领”就是恭敬地接受,“拜辞”就是恭敬地告辞,“拜托”就是恭敬地请托。
由于“拜”是一种礼节,所以通过某种礼节人与人之间结成固定的关系,也用“拜”字。结成师徒关系就叫“拜师”,结成兄弟关系就叫“拜把兄弟”。结成夫妻关系叫“拜堂”。“拜堂”是婚礼的一种仪式。唐朝就有了“拜堂”这个称呼。
由此而来,通过某种仪式任命官职,也叫“拜”。比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上说:“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意思是,等到任命大将的时候,才发现任命的大将却是韩信,全军将士都大吃一惊。
“礼拜”是“星期”的通俗说法。来源于基督教,教徒们每逢星期日都要去教堂做礼拜,有祈祷、唱诗、读经、讲道等项目,所以星期日就叫做“礼拜天”或“礼拜日”。其他的日子依此类推,分别叫做礼拜一、礼拜二等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