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的解释|盟的意思|“盟”字的基本解释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盟的解释|盟的意思|“盟”字的基本解释

古人盟约的时候,在地上挖一方坑,在坑边上宰杀牲畜,割下牲畜的左耳,立在珠盘中,取出牲畜的鲜血,盛在玉制的容器里,然后在嘴唇上涂上牲畜血或喝牲畜血,这就是歃血为盟,以表示坚守信誉。

古文字“盟”的构造,就是按照盟约所用的器物形象或是按照盟约的主要内容而会意成的字,像器皿里盛着带血的耳朵的形状。这是由于,歃血盟誓的时候明示其诚意,信守盟约。“盟”字就是由“明”的含义得来的。直到近几个世纪,“盟”仍以míng为读音。在口语中,盟誓也说成明誓;在书面上,“盟誓”也写成“明誓”。由此可见,古文字“盟”虽有不少写法,却都是按照盟约本身的含义构成的。

盟约是一种社会风尚,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由于共同的意向,结成协同的关系,为守信重义,不背信弃义,便相互约契,而昭示诚意,以约束行为。

盟约源远流长,最初起于民间,以后也流行于邦国之间。在流传中,经逐步演化,由起先的一般礼仪,而形成为一定礼制,并规范出一种礼法。

《周易》上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如兰。”意思是说两个人同心同德,其力量之强,好像锋利的工具,足以截断金属;同心同德的言辞,其气味之好,如同素雅的兰草,散发馥郁芬芳。而由此生化出的“金兰之好”、“金兰之契”的典故,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盟约。民间流行的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结盟,在民间广为流传。广州顺德村庄的女子拜盟结姊妹的“金兰会”,也是曾经盛行的民俗。在传统习俗中,类似家谱一类的“金兰谱”或“兰谱”乃是盟友的信证,通常都是装帧精致而绘有兰花,以象征盟好如幽兰温馨流远。

盟约也流行于远古群体之中。在古代氏族实行族外群婚时期,氏族间就有主要体现为联婚的结盟关系。氏族组合成为部落,在部落间,也相约为盟。到了后世,民间有些人为了某些目的集中在一起的群伙、集团、帮会之类的一些组织,或为一定的政治倾向而结合,这些集团、帮会的组织形成大都采取盟约的方式。

盟约还盛行于邦国之间。相传夏商周三代的国王都曾经会盟诸侯,夏启曾会盟于钧台,商汤曾会盟于景亳(bó),武王讨伐纣王曾有八百诸侯不期而会盟于孟津,由此孟津也称盟(mèng)津。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盟约则十分频繁。那时候的盟约,就主盟者而说,霸者是要炫耀自己的权利和显示自己的威风;就弱者来说,则是要归顺强者而得到庇护。这就不再是基于同心同德,互相信任,而结金兰之好,而是各有目的,离心离德,彼此猜疑了。

盟约具有民族特色。《淮南子》书中说:胡人持人头骨斟酒而饮,以示信守;东南越人用刀刻臂使之出血,以示信守;中原汉人唇涂牲血或口饮牲血,以示信守。他们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表示信守的心情则是一致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