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的解释|崩的意思|“崩”字的基本解释
崩字由山和朋组成。许慎对“崩”的解释是“山坏也。从山,朋声。”也就是山土败坏塌裂陷落称为崩。是个形声字。古时候对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死去的称呼各有不同,《礼记·曲礼下》中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hōnɡ),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可见当时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崩”的本义是山倒塌,《诗经·小雅》中有:“如南山之寿,不骞(qiān)不崩。”意思是犹如南山永不老,难以亏蚀难损毁。又有“百川沸腾,山冢萃崩。”意思是:百条河流齐沸腾,山峦崩塌又倾斜。这里两个“崩”都是本义,是损毁、崩塌的意思。
山体崩塌是自然现象,陡坡上大块的岩石因风化而出现裂缝,被雨水冲刷或地震而造成岩体突然崩落。规模巨大的崩塌叫“山崩”,往往毁坏建筑物、堵塞河道或交通路线。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五年,“梁山崩,晋侯以传召伯宗。”是说梁山崩塌,晋景公用驿站专车召见伯宗(商量对策)。一个路人指点他说:“山有朽壤而崩,可若何?”“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次……。”这话是说:山体崩塌后怎么办?国家以山川为主,所以遇到山崩川竭,国君就要撤掉丰盛的菜肴,身穿素服,乘坐没有彩画的车子,不奏音乐,离开平时的居室住到郊外去,(与平民一样遭受灾难)等等。伯宗把路人的话告诉了晋景公,景公听从了。可见古代在国家遭受自然灾害时,贤明的君主也是能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的。
《论语·阳货篇》记载了孔子与他的学生宰予讨论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否合适的问题。宰予认为守孝三年太长了,他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这里的“崩”当毁坏讲,是废弃或不能流传的意思。宰予的话受到了孔子狠狠的批评。
史书中说,周武王讨伐殷商时,带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为了不让殷商百姓产生畏惧心理,就对他们说:不要害怕,我是来安定你们的,不是同你们为敌的。老百姓“若崩厥角稽首”。意思是老百姓把额角触地叩起头来,声响好像山陵倒塌一般。所以后来直接称叩头为“崩角”。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是说:近年延州永宁关黄河岸崩塌,裂缝有几十尺深,土下面发现了一片竹笋林,总共有好几百根。竹笋的根和干连在一块,全变为石头了。沈括对此提出了疑问:延州本地没有长过竹子,这些竹子深入地下几十尺深,是不是在很古很古的时候,这里地势低洼,气候湿润,适合生长竹子呢?沈括因河岸崩塌引起对化石的研究,比英国达尔文最初于19世纪观察化石要早好几百年。
唐代诗人韦应物有“墙宇或崩剥,不见旧题名”的诗句,是说寺院的墙壁倾塌、剥落,旧日的题名也不见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