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窍不通》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成语《一窍不通》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一窍不通:yī qiào bù tōng

词源:《吕氏春秋·知化》:“其(纣王)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词由:殷纣王有个臣子名叫比干,是一个非常忠厚的良臣。他目睹纣王昏庸无道,沉迷酒色,对妲 己唯言是听,心中十分着急,于是极力劝谏纣王改邪归正。有一次纣王听信妲己的话,把无辜的梅伯杀了,并要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又去劝谏,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否则就会亡国。纣王把这话告诉了妲己,妲己为此对比干恨之入骨。她向纣王说:“比干和你的其他臣子不同。别人认为好的,他认为是坏的,原因何在?我看是他的心肝与别人的心肝长得不一样,大王若不信,可把他的心脏挖出来看。”纣王听了妲己的话,果然把比干杀了,并挖出了他的心肝。孔子说起这件事,深深地叹道:“纣王如果有一窍通,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

词义:没有一窍是贯通的。窍:洞,指心窍。比喻什么也不懂。

书证:元·张国宝《罗李郎》第一折:“阿,这老爹一窍也不通!”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我道还是一窍不通,广居厚积,所以常守贵也。”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这位大人乃是一窍不通的,只得请了枪手,代为枪替。”茅盾《子夜》六:“虽然他是一窍不通的浑虫,可是双桥镇上并无‘镇长’之流的官儿,他也还明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