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石榴》咏石榴诗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石榴·石榴》咏石榴诗鉴赏

吴伟业

五月华林宴,榴花入眼来。

百株当户牖,万火照楼台。

绛帐垂罗袖,红房出粉腮。

江南逢巧笑,龋齿向人开。

我国古典诗歌里,写石榴的作品并不多见。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所写的《石榴》,可以说是较好的一首。

诗人落笔不俗,用“五月华林宴”一句起兴,渲染出全诗的总体气氛,调动了读者的情趣,同时也透示他挥毫泼墨时的内心欣喜之情。诗中“华林宴”,典出晋武帝司马炎于泰始四年(公元269年)春,在洛阳华林园大宴群臣的掌故。以后人们多用来作为盛大宴会的代名。还有,诗人称石榴树下的聚会也作“华林宴”,可见用法巧妙。作者这里所运用的表现手段,颇象现代影视艺术中的蒙太奇。随着“镜头”慢慢移动,由总体到局部,出现几个画面的剪接:斑驳绚烂的石榴树群跃入眼帘,百株千枝在漏窗雕门下迎风摇曳,火红一片的榴花映衬着琼楼玉台。一派绮丽的风情,真是美不胜收!

美不胜收的绚烂榴花,当然要引得楼里台上的美人竞相观赏,绛色帷帐边,锦罗长袖舒动;红楼闺阁中,探出杏目粉腮。她们嘤嘤俏语,笑指谩评,好不娇怜。不由人不动魂魄。

此处,诗人明线画出人面榴花相映红的图景,暗线却用美人的形貌,展现石榴由花开而果熟的动态变化。你看,那革质的花萼,在绛红花瓣下渐渐肥大起来,不很有点“垂罗袖”的味道吗?你再瞧,桔红的果实开裂了,那露出一片徘红的果肉与雪白的籽粒,不也恰如“出粉腮”、“逢巧笑”的意境吗? 尾句里的“龋齿”也不是指人的“虫牙”,这是石榴果肉和籽粒杂然相间的戏谑用法,它与后来郭沫若写的《石榴》文中,用“忍俊不禁,开口大笑”的比拟具有同工之妙。诗人巧妙地把人的美,花的美,果的美叠印在一起,在他想象的世界里,榴花即是美人,美人也似榴花,人花重合,花人连情,深化了意境的内涵,极在地烘托出赏花悦宴的气氛,从而强烈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欢愉的情感。

吴伟业不仅善写诗词,也工于书画。他的诗重于形态性,可谓“诗中有画”。这一篇虽不算是大手笔,却也写得风华绮丽,不落俗套,足见他的功底不薄。本诗没有以物喻人,也不曾借景抒情,全诗皆为景语,而无一情语,但是诗人通过表象外化感情,以写石榴火红对窗,“粉腮”“巧笑”,艳然卓立和流光照人的繁闹场景,透视自身的欢愉,不能不说另具新意。时至今日,他的诗章里某些技巧,仍有可借鉴的价值。他所写的《石榴》,还能给人以宜情之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