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贼张辽反得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乞哀吕布无人救 骂贼张辽反得生

在人生所面临的诸多抉择中,刀架在脖颈上时的生死抉择最能集中而又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志向、追求和价值观,也最能吸引人的眼球。武圣关羽在兵败麦城进退失据命悬一线之际,面对东吴使者诸葛瑾的劝降,坚定地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被俘后视死如归,故而赢得了后人的无限崇敬。对于《三国演义》中的这段说辞,国人耳熟能详:

却说关公在麦城盼望上庸兵到,却不见动静;手下止有五六百人,多半带伤;城中无粮,甚是苦楚。忽报城下一人教休放箭,有话来见君侯。公令放入,问之,乃诸葛瑾也。礼毕茶罢,瑾曰:“今奉吴侯命,特来劝谕将军。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将军所统汉上九郡,皆已属他人矣;止有孤城一区,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危在旦夕。将军何不从瑾之言,归顺吴侯,复镇荆襄?可以保全家眷。幸君侯熟思之。”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瑾曰:“吴侯欲与君侯结秦晋之好,同力破曹,共扶汉室,别无他意。君侯何执迷如是?”言未毕,关平拔剑而前,欲斩诸葛瑾。公止之曰:“彼弟孔明在蜀,佐汝伯父,今若杀彼,伤其兄弟之情也。”遂令左右逐出诸葛瑾。瑾满面羞惭,上马出城,回见吴侯曰:“关公心如铁石,不可说也。”

在古代典籍中,遭遇生死考验的例子比比皆是,即便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多处关于生死关头人们的不同抉择经典描述,关于吕布和张辽面对死亡威胁的不同反应即是一例。

吕布和张辽皆曾是并州刺史丁原的部属。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少为郡吏。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吕布是东汉末年屈指可数的枭雄之一,享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美称。因为他贪恋富贵,热衷权力,认贼作父,反复无常,不忠不义,既甘于卖身投靠,又习惯卖主求荣,故而被人所不屑,称之为“三姓家奴”。吕布本姓吕,后认并州刺史丁原为义父(这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在丁原和董卓交战时,吕布被同乡李肃所诱惑,残忍地杀害了丁原,认董卓为义父;后来为争夺美女貂蝉而与董卓反目,又杀死了董卓:是以被蔑称为“三姓家奴”。

张辽是公认的三国时期的名将,“三国英雄数马超,马超之后数张辽”的说法即是明证。与成名很早的吕布比起来,张辽成为名将乃在其归顺曹操之后。早在丁原麾下时,张辽便被派到京城,旋被大将军何进派遣到河北募兵。何进遇害后,丁原率领招募来的兵丁归属了董卓。董卓伏诛后,吕布被封为温侯,和司徒王允共秉朝政,张辽又成了吕布的部属。

“布自杀卓后,畏恶凉州人,凉州人皆怨。由是李傕等遂相结还攻长安城。布不能拒,傕等遂入长安。卓死后六旬,布亦败。将数百骑出武关”,奔走于袁术、袁绍、张邈之间,后自称徐州刺史。在此期间,袁术派大军进攻盘踞在下邳的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于是吕布辕门射戟,令袁术、刘备两家息兵罢战。这并非出自小说家的杜撰,而是历史的真实。

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攻备,备求救于布。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备,今可假手于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便严步兵千、骑二百,驰往赴备。灵等闻布至,皆敛兵不敢复攻。布于沛西南一里安屯,遣铃下请灵等,灵等亦请布共饮食。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率大军亲征,吕布兵败被擒。《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以传神之笔记载了吕布在末日来临时的惊恐心态:

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太祖堑围之三月,上下离心,其将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将其众降。布与其麾下登白门楼。兵围急,乃下降。遂生缚布,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于是缢杀布。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

裴松之援引《英雄记》为上述文字作注曰:

布谓太祖曰:“布待诸将厚也,诸将临急皆叛布耳。”太祖曰:“卿背妻,爱诸将妇,何以为厚?”布默然。

《献帝春秋》曰:布问太祖:“明公何瘦?”太祖曰:“君何以识孤?”布曰:“昔在洛,会温氏园。”太祖曰:“然。孤忘之矣。所以瘦,恨不早相得故也。”布曰:“齐桓舍射钩,使管仲相;今使布竭股肱之力,为公前驱,可乎?”布缚急,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客,我为执虏,不能一言以相宽乎?”太祖笑曰:“何不相语,而诉明使君乎?”意欲活之,命使宽缚。主簿王必趋进曰:“布,勍虏也。其众近在外,不可宽也。”太祖曰:“本欲相缓,主簿复不听,如之何?”

在《三国志·魏书·张辽传》中,对于张辽在吕布兵败被擒后的记载极为简约:“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不仅将《三国志》《英雄记》的相关文字加以渲染,而且将张辽加了进来,使其成为与吕布相对立的不惧生死的英雄形象:

曹操入城,即传令退了所决之水,出榜安民;一面与玄德同坐白门楼上,关、张侍立于侧,提过擒获一干人来。吕布虽然长大,却被绳索捆作一团,布叫曰:“缚太急,乞缓之!”操曰:“缚虎不得不急。”布见侯成、魏续、宋宪皆立于侧,乃谓之曰:“我待诸将不薄,汝等何忍背反?”宪曰:“听妻妾言,不听将计,何谓不薄?”布默然。须臾,众拥高顺至。操问曰:“汝有何言?”顺不答。操怒命斩之。

徐晃解陈宫至。操曰:“公台别来无恙!”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操曰:“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独事吕布?”宫曰:“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操曰:“公自谓足智多谋,今竟何如?”宫顾吕布曰:“恨此人不从吾言!若从吾言,未必被擒也。”操曰:“今日之事当如何?”宫大声曰:“今日有死而已!”操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宫曰:“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请即就戮,并无挂念。”操有留恋之意。宫径步下楼,左右牵之不住。操起身泣而送之。宫并不回顾。操谓从者曰:“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宫闻言亦不开口,伸颈就刑。众皆下泪。操以棺柩盛其尸,葬于许都。

……方曹送宫下楼时,布告玄德曰:“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及操上楼来,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操令牵下楼缢之。布回顾玄德曰:“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忽一人大叫曰:“吕布匹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众视之,乃刀斧手拥张辽至。操令将吕布缢死,然后枭首。

……却说武士拥张辽至。操指辽曰:“这人好生面善。”辽曰:“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却?”操笑曰:“你原来也记得!”辽曰:“只是可惜!”操曰:“可惜甚的?”辽曰:“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操大怒曰:“败将安敢辱吾!”拔剑在手,亲自来杀张辽。辽全无惧色,引颈待杀。曹操背后一人攀住臂膊,一人跪于面前,说道:“丞相且莫动手!”正是:乞哀吕布无人救,骂贼张辽反得生。

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

选择宁死不降的高顺和陈宫其人其事史书有载。《英雄记》关于高顺的一段记载被裴松之引用作为《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

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

因为鄙视曹操不肯与之为伍而选择从容赴死的陈宫,更是被史家称为刚直壮烈之士。《鱼氏典略》曰:

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及天下乱,始随太祖,后自疑,乃从吕布,为布画策,布每不从其计。下邳败,军士执布及宫,太祖皆见之,与语平生,故布有求活之言。太祖谓宫曰:“公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余,今竟何如?”宫顾指布曰:“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太祖笑曰:“今日之事当云何?”宫曰:“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太祖曰:“卿如是,奈卿老母何?”宫曰:“宫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之存否,在明公也。”太祖曰:“若卿妻子何?”宫曰:“宫闻将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太祖未复言。宫曰:“请出就戮,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于初。

不论是高顺在临死前一言不发,抑或是陈宫主动赴死侃侃而谈,都足以和吕布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对照,罗贯中为何还要虚构张辽的故事呢?

虚构张辽的故事主要不是为了反衬吕布贪生怕死,而是为了说明“乞哀吕布无人救,骂贼张辽反得生”。由于张辽并没有像高顺、陈宫那样义无反顾地求仁得仁,从容赴死,而是投降了曹操,且在日后颇多建树,作者显然是借此来为其张目,渲染张辽的人品高尚。

吕布原本就是一个品行卑劣反复无常的小人,在生死关头企乞活命并不奇怪。张辽光明磊落,被小说家塑造成不惧个人生死的伟男子也不难理解,而“乞哀吕布无人救,骂贼张辽反得生”的戏剧性结局,却留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